守住江东难。社稷稳固,在于得人。”
“杨仪不负我望,短短时日,竟将江东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此等才干,当真令我叹服。”
说着,他目光悠远地望向窗外苍翠群山。
“若是先帝泉下有知,得见蜀汉后继有人,想必也能含笑瞑目了。”
马谡点头感慨:“丞相大智,识人之明,旁人拍马不及。当初先帝临终,将大业托付丞相,又特意嘱托杨仪辅政,真是高瞻远瞩。”
诸葛亮面露追忆之色,轻叹道:
“先帝天纵英明,可惜天不假年。所幸杨仪不负所托,一步步将我蜀汉从风雨飘摇中拉回正轨。”
“如今江东新附之地歌舞升平、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正是我蜀汉国势蒸蒸日上的明证!”
他顿了顿,双眸熠熠生辉:
“老夫素来担心拿下东吴地盘后,我蜀后方空虚、民生凋敝,难以持久。”
“没想到杨仪竟三下五除二便解了后顾之忧!如此一来,我军可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曹魏,再无后顾之忧矣。”
赵云朗声道:
“丞相与杨仪齐心协力,我蜀汉如虎添翼!料想用不了几年,定能兵出关中,直取洛阳,匡扶汉室指日可待!”
诸葛亮抚须微笑,连连颔首:
“不错,不错!吾平生夙愿,便是辅佐刘氏一统天下。”
“昔日深感力不从心,如今有杨仪为臂助,竟让老夫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说着,他眼中竟微微泛起泪光,仿佛多年苦心未负,一腔抱负终将实现般激动。
与此同时,蜀都皇宫深处,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酝酿。
流火七月的夜晚,刘禅却感到阵阵凉意。他独坐御书房内,案前灯火跳跃,映照出他阴晴不定的脸庞。
几道鲜红的奏折平摊在案,皆是朝中要臣以鲜血书写的效忠誓表。
这些日子以来,他在黄皓暗中牵线下,将许多原本摇摆不定的重臣将领拉拢过来,其中不乏位高权重之辈。
他们一个个慑于皇威,纷纷发下血誓,赌咒效忠于大汉皇帝,恳请陛下明鉴。
刘禅拿起其中一封血书,只见上头大书“誓死效忠”四个殷红大字,旁边摁满指印。
他冷笑一声,将信笺掷回案几。
“哼,一帮欺软怕硬的墙头草!先前仗着杨仪气焰嚣张,对朕阳奉阴违;如今见朕雷霆将至,又来磕头乞怜。”
“这群贪生怕死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