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总得吃口饭呐。”
旁边的一个年轻后生见状,愤愤不平道:
“这魏国也太狠了,咱蜀国的老百姓招谁惹谁了!平白无故遭这罪!”
国家之间的算计,到最后倒霉的,往往都是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就是,这魏国太狠了,咱老百姓可咋熬啊!”
“唉,这日子没个盼头了,粮食这么贵,以后可咋办哟!”
人群中传出一阵附和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满是对粮价飞涨的担忧,以及对魏国的埋怨怒骂。
而在另一条专卖蜀锦的一条街,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家颇具规模的蜀锦铺子里。
老板正唉声叹气,整理着堆积如山的蜀锦。
他时不时拿起一匹锦缎,轻抚着精美的花纹,眼中满是无奈与心疼。
一身着绸缎的中年妇人走进来,她可是个老主顾,可看着店里冷清的模样,却忍不住问道。
“老板,你这店里往日生意兴隆,为何锦缎还是堆积如山?”
铺子老板苦笑着摇摇头,指了指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蜀锦,说道:
“夫人有所不知啊,魏国那边限制咱蜀锦进入,这销路一下子就断了。”
“我这生意,怕是要做不下去了。”
听到这话,中年妇人也跟着叹气:“唉,这可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魏国这么一搞,咱们蜀汉的买卖都不好做了。”
“蜀锦可是咱蜀汉的招牌,就这么砸了,实在是可惜啊。”
挑了些蜀锦,妇人便走出了铺子。
她又看到了街边,几个凑到一起的织锦工匠。
“听说了吗?好多咱的同行都没活儿干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等着我挣钱糊口呢,这日子可咋过啊……”
“是啊,这魏国的手段太毒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再这么下去,怕是要民不聊生了!”
整个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这样的抱怨声和担忧声。
百姓们为日益高涨的粮价发愁。
为卖不出去的蜀锦唉声叹气。
生活仿佛没有了未来。
坊市间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禅耳中。
相府,灵堂内。
刘禅身着素服,面容憔悴,站在诸葛亮的灵柩前。
满心悲恸尚未消散,又被魏国带来的经济困境压得喘不过气。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