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渴望向上攀援的心。
积累人脉,编织关系网,为日后或显赫或平稳的仕途打下基石——这几乎是所有学员心照不宣的默契。
课间走廊上的寒暄,食堂餐桌上的交流,都弥漫着一种心知肚明的热络。
当下午的课程结束,党校大门虽紧闭,禁止外出,但校园内的活动却别有洞天。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的身影,乒乓球室内清脆的击球声,健身房里挥洒的汗水……这些看似寻常的健身活动,此刻都成了绝佳的社交润滑剂。
曾经的地方官员们脱下了略显严肃的制服外套,换上轻便的运动装,在对抗与合作中,眼神交汇,笑声朗朗,关系迅速升温。
一张张名片在休息间隙悄然递出,一句句“改天聚聚”在喘息声中轻松约定。
然而,在这片涌动的人潮中,叶枫的身影却显得格外疏离。
放学铃声一响,当众人涌向球场和活动室时,他便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悄然隐没。
叶枫并非出于清高孤傲的姿态,而是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自觉。他的目光,早已穿透了眼前的热闹喧嚣,投向更深远的目标。
叶枫清醒地知道,这短暂的培训期,是他积蓄力量、实现飞跃的关键窗口。
白天的课堂上,叶枫是绝对的焦点。他腰背挺直,目光如炬,紧随着讲台上教授的每一句话,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疾速游走,留下工整而详尽的记录。
下课铃声对他而言,并非休息的信号,而是另一场战斗的号角。
回到宿舍,叶枫立刻埋首于从图书馆借来的厚厚一摞书籍中,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专着……微黄的灯光下,是他专注的侧影,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打破宁静。
叶枫给自己定下了两个清晰且艰巨的任务:第一,必须提前精心准备此次培训的毕业论文,目标直指最高分,拔得头筹。
这不仅仅关乎叶枫的荣誉,更是向省里展示他能力和见解的绝佳平台。
第二,叶枫要充分利用党校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相对集中的学习时间,深度研究,撰写并争取在省党报上发表几篇有分量的文章。
这是他向上级展示思想深度和政策敏感度的另一条重要通道。
出身基层的叶枫,深知“三农”问题的复杂与关键,他笔下的论文和文章,无一例外地聚焦于农业的困境、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福祉,字字句句都带着泥土的气息和沉甸甸的责任。
一周下来,培训班的格局已初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