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神明的说法同样深信不疑。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想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苍天和神明的信仰是普遍存在的。这种信仰或许在现代人看来有些荒诞不经,但在那个时代,它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行为的准则。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于这种信仰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不尽相同。
在古代,人们的信仰和观念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信仰的对象,哪个神仙灵验就去信仰哪个神仙,哪个道观、佛庙、教堂等地方灵验就去参拜一下。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唯物主义和封建迷信的结合,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灵活运用。
然而,在封建时期,人们的思想相对较为封闭和保守,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往往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一些人为的举动都被传的神乎其神,一件事情经历多人的传播就演变成了类似于“谣言”一般的存在。
对于孙坚的赌咒起誓,袁术的内心可谓是五味杂陈。他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冤枉了孙坚,玉玺是否真的在孙坚身上。毕竟,在孙坚如此坚定地赌咒发誓的情况下,袁术也有些拿不准了。
既然孙坚已经对天发誓,其他诸侯们自然也就深信不疑了。于是,孙坚再次提出了撤离的事宜。这一次,并没有太多诸侯出来阻拦,他的提案很快就得到了通过。
袁绍环视四周,发现与他站在同一战壕的人们都毫无异议地通过了孙坚的提议。他心中不禁心里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对孙坚的离去有些不满。然而,袁绍毕竟是个果断之人,他很快就决定顺应众人的决策,也通过了孙坚的提议。
孙坚见状,心中的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努力想要掩饰这种情绪,但微微上扬的嘴角却出卖了他。而这一切,都被一直紧盯着孙坚的袁术尽收眼底。
袁术心中暗自思忖,看到孙坚如此表现,他立刻摒弃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心中对玉玺的去向已然有了定论——必定在孙坚身上。然而,现在在座的各位诸侯都坚信孙坚并未拥有玉玺,而且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孙坚的离去似乎已成定局。
袁术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开始苦思冥想如何揭露孙坚私藏玉玺的真相,同时又不引起其他诸侯的怀疑。这无疑是一道棘手的难题,让袁术感到有些束手无策。
就在袁术苦苦思索之际,孙坚的离去却异常顺利,没有了袁术的阻挠,他如释重负地离开了这个让他有些压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