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窗帘缝隙钻进来时,我伸手摸到床头的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刺眼的蓝光让我眯起眼睛,微信、短信、新闻推送密密麻麻地挤在通知栏里。这已经成了每天的固定开场,像是一场逃不掉的仪式。
推开卧室门,厨房飘来淡淡的焦糊味。昨天新换的电饭煲还没摸透脾气,锅里的粥底结了一层黑痂。儿子们的房间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我敲了敲门:“快起床,要迟到了。”门内安静了两秒,又恢复了翻动被子的声音。
洗漱台的镜子映出我眼下的青黑,牙膏沫溅在镜面边缘,像星星点点的白漆。这些细碎的污渍,就像生活里数不清的小麻烦,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当我第三次催促他们时,他终于打开门,手里还攥着手机。
“别玩了,赶紧吃早饭。”我把盛着鸡蛋的盘子推过去。大儿头也不抬:“等会儿,这个视频快看完了。”我盯着他下垂的眼睑,突然想起上周家长会老师说的话:“小泽最近上课总走神,作业完成质量也下降了。”
手机这个小东西,就像个无形的黑洞,把孩子的注意力一点一点吸进去。以前,儿子会抱着故事书看得入迷,会蹲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搬家,会举着蜡笔画出五颜六色的太阳。可现在,他的世界似乎只剩下巴掌大的屏幕,里面跳动的短视频、弹窗的游戏邀请,成了比现实更有趣的存在。
送儿子去学校的路上,他依然低着头刷手机。我几次想开口没收,又怕引发一场争吵。校门口,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游戏,声音此起彼伏:“我昨天抽到SSR了!”“我通关了最新关卡!”这些词汇对我来说既陌生又刺耳。
回到家,我开始收拾家务。洗衣机转动的嗡鸣声中,我翻出儿子藏在枕头下的平板。屏幕上满是游戏图标,最近的使用记录显示到凌晨两点。愤怒和无力感同时涌上来,我想起他日益下降的成绩,想起他日渐冷漠的态度,想起他越来越少的笑容。
手机毁掉的不仅是孩子的时间和成绩,更是他们感知世界的能力。那些精心设计的算法,像精密的陷阱,不断推送符合孩子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沉浸在虚拟的满足感中。他们不再愿意抬头看天空的云,不再好奇树叶为什么会变黄,不再用心感受身边的人和事。
中午,我去超市采购。收银台前,一个小男孩扯着妈妈的衣角哭闹:“我要玩手机!不给我玩我就不回家!”那位妈妈满脸疲惫,最后无奈地掏出手机。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手机成了家长安抚孩子的“万能工具”,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埋下隐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