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不会主动搀和这种事的,就连单位里的思想教育活动,都是能避则避,能躲则躲。
\n
实在躲不过去了,要写什么材料,都是带回家来,由李学武捉笔添词,定下基调后再写。
\n
对时局和形势的把控,家里人一致认为李学武有着足够多的经验和长远的目光。
\n
就连远在金陵的父亲都难掩对他的欣赏和重视,这是顾宁一直以来为之依靠的。
\n
李学武在京城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打动了上面的领导。
\n
更是在系统内部留下了干才的名声,着实让远在金陵的父母为之骄傲。
\n
你要说思想政治,恐怕没有人能比李学武更先进了,他把自己弄的都没法出国了。
\n
看他现在胸口上只有一枚像章,但只要出席重要场合,那一小片用战功和劳动换来的成绩,足以为他抵挡子弹,为全家遮风挡雨。
\n
父亲去金陵,就是得了李学武的建议。
\n
在随后的几次风波中,李学武更是能够提前预判,把消息及时地送到母亲手里。
\n
或是写家信,或是打电话,聊着家常和琐碎就把事情说了,提醒了。
\n
当然了,顾宁看过那些信,只觉得比平常啰嗦,左一句风大注意身体,右一句潮湿注意风寒。
\n
她不懂这些话都代表了什么含义,但父母对他的关心更多,对他更为倚重和关注。
\n
所以,顾宁很尊重李学武在专业领域的意见和建议。
\n
至少是在她看来,思想、政治、形势等等,李学武在自己和他的家里绝对有话语权。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