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收了两担……”
钱多多在人群后听得腿肚子发软,刚想溜,就被张阳用竹杖挡住了去路。老药师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杖尖指着他的算盘:“你这商人,只知算计银钱,就不知‘药行欺客,天理不容’?”
王宁没理会哭闹的孙玉国,转身对村民们说:“草豆蔻是好药,但得用对地方。像李婶那样受了寒湿的,用它能散寒湿、止呕吐;可像赵伯这样阴虚的,碰都不能碰。”他从药箱里拿出几张画,上面是草豆蔻的植株和药材图,“大家记住,买药要看成色,用药得看体质。以后要是拿不准,就来百草堂问问,我免费给大家辨药。”
村民们纷纷点头,有人已经开始把孙玉国卖的药往地上扔。王雪站在哥哥身边,看着那些被踩烂的假药,突然明白张药师常说的“药德”是什么——不是挂在嘴边的规矩,是手里握着药材时,那份掂量分寸的用心。
林婉儿收拾好竹篮,药铃声在喧闹中格外清亮。她走到王宁身边,把一串晒干的麦冬放在他手里:“赵伯的药里,还是加些这个好。草豆蔻的燥气虽去,但阴虚的底子得慢慢补。”
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散落的药末和饱满的草豆蔻上,像一幅明暗交错的画。王宁看着掌心的麦冬,又看了看被村民围住的孙玉国,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药能救人,也能害人,全在用药人的心。心正了,药就正了;心歪了,再好的药也会变成毒。”
他转身往回走,药箱里的草豆蔻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像在应和着巷口渐起的暮色。张娜跟在后面,悄悄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混着药香,在微凉的晚风里,格外让人安心。
晨光透过百草堂的雕花窗棂,在药柜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王宁正用桑皮纸包着草豆蔻,指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轻响,淡棕色的种子团在纸上滚出浅浅的弧线。张阳坐在对面的竹椅上,用细毛刷清理着一枚铜药臼,刷柄上的包浆被摩挲得发亮。
“村口的老槐树底下,今早挂了块木牌。”老药师忽然开口,毛刷停在药臼的纹路里,“是林婉儿姑娘挂的,说巳时要在那里辨药,邀了全村人去。”
王宁包药的手顿了顿。桑皮纸裹着草豆蔻,轮廓圆实得像颗温玉。“她是想彻底理清草豆蔻的是非。”他把药包系上红绳,放在“温燥”类的药格里,与干姜、厚朴挨在一起,“孙玉国虽已认错,但村民心里的疙瘩还没解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娜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