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还给它真正的主人了。”她把画递给孙玉国,“当年你爹画这幅画时,特意在角落里藏了行小字——‘莱菔虽微,可济万民’,可惜你一直没发现。”
孙玉国展开画,果然在右下角看到一行小字,墨迹已经淡了,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他扑通一声跪在画前,老泪滴在画纸上,晕开一小片水渍:“爹,儿子错了……”
王宁扶起他:“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看这莱菔子,落地就能生根,再贫瘠的地都能长出苗,人也一样,知错能改,就有新生。”
傍晚时分,百草堂的堂屋里,众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腌萝卜干、炒莱菔子,还有张娜熬的莱菔子粥,香气朴素却温暖。钱多多吃得最香,一边嚼着萝卜干一边说:“今年的莱菔子收成好,我打算把镇上的闲置土地都租下来,让乡亲们都种萝卜,咱们办个莱菔子合作社,既帮乡亲们挣钱,又能保证药材供应,一举两得!”
张阳药师点头:“我看行,莱菔子适应性强,沙壤土、黏土地都能种,不用太多照料,适合农家种植。”孙玉国放下粥碗,郑重地对王宁道:“王大夫,我想留在百草堂,做个药工,帮着晒药、炒药,不要工钱,只求能赎罪。”
王宁看着他眼里的恳切,又看了看窗外——夕阳正落在后院的萝卜地里,莱菔子在竹匾里泛着金光,像满地的碎金。“留下吧。”他递给孙玉国一把竹耙子,“明天一早,跟我去翻晒莱菔子,这活儿得细心,一粒坏的都不能留。”
孙玉国接过竹耙子,指尖触到粗糙的竹篾,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夕阳的光,像个得到原谅的孩子。
夜里,王宁坐在灯下整理药书,张娜端来一碗莱菔子粥:“今天孙玉国炒的莱菔子,火候正好,比你上次炒的还香。”
王宁舀了一勺粥,温热的粥滑入喉咙,带着莱菔子的甘香。他翻开《本草纲目》,在“莱菔子”那一页,看到父亲当年写的批注:“药者,疗人疾苦,亦疗人心。”墨迹已经发黑,却字字清晰。
窗外,月光洒满百草堂的院子,竹匾里的莱菔子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像无数双眼睛,安静地看着这个小镇。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混着孙玉国在后院收拾药具的动静,平和而安稳。
王宁知道,关于莱菔子的故事,还会继续。这寻常的种子,从田埂到药铺,从治病到救人,早已不是简单的药材,它承载着医者的良心,百姓的信任,还有生命最本真的力量——就像那些埋在土里的莱菔子,看似平凡,却总能在风雨后,长出满田的希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