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所想的,就是要为养父报仇雪恨,为养父讨回公道。毕竟,作为当年城郊荒野的当事人,我再不出头的话,还能再指望谁呢?原先所设想的新仇旧恨一起清算,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好些天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并不感到懊悔。毕竟,正义的到来,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有一些事情,总是要有人挺身而出。
如果要问,在当时,我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似乎就是,那一刻,徐海韬不在我身边。我这样想,当然不是要苛责于他。因为,他另有要事,先出城去了。我真正在意的,主要还是因为,在这紧要关头,如果能够跟他风雨同舟,那该多好啊!出城之后,我和他再次相见的时候,对于我的举动,他似乎有点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战场上的胜利,才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想着通过行刺来解决问题,那是不现实的。
他这样想,确实也自有道理。以后事情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当然,另有一层意思,他却不想明确地说出来。那就是,他觉得,这样的事情,风险太大了!急需用人之际,不要做那么多无畏的牺牲。这种想法,倒是让人心头一暖,欣慰不已。
然而,才过了一段时间,类似的事情,又摆在眼前了。
这一次,徐海涛的态度,那就明确多了。这,有怎么说呢?在北边,我们的势力,还是较为单薄的。如果依然想着,要通过战场上的胜利,不断地光复北边的省份,就不太现实了。退一步说,就算北伐能够成功,或许也需要三年五载吧?在这种情势之下,如何尽早的解民于倒悬呢?
权衡再三之后,那种曾经被否定的想法,也就摆在眼前了。很明显,一方面,对于南边的这些省份,我们一定要巩固下来。而另一方面,北边的那些省份,则要采取某些特别的手段了。至少,也要给那些顽固势力施压,要让他们意识到,逆历史潮流而动,是行不通的。当然,光是向他们喊话,他们并不当一回事。于是,我们就只能采取某些必要的行动了。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一切,我们才会义无反顾。
此时此刻,船在江中走,我的这颗心,也随着那波浪,起伏不已。是啊,我们都能够水到渠成,我们也就没必要再这样四处奔忙了。那一句套话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也算是我们的憧憬了。然而,现实却在告诉我们,那样的一天,尚未真正到来。
最初,就在那敬亭山,徐海韬和牟玉明,险些遭到凃头领的劫持。也就在那一刻,我开始懂得,有不少事情,光凭嘴皮子,还是解决不了的。其后,对于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