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田,计正税银二百七十三两,又有关税及漂没九十五两,仓储脚费四十两,火耗三十三两,工本二十四两,杂捐十五两,共计四百八十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罢,还递了张单子给陈吉发,上面详细列举各项开支的去处。
原来,大明朝所谓的正税一钱二,是指的运到两京太仓交付时得交一钱二,中间的缴税所需的一应成本,包括各级吏员的工费油水,全部由纳税人承担。
比方说,这个关税及漂没,就是给漕运船和沿途钞关、转运站的,这个仓储脚费,是给运粮、运银的镖行劳役的,火耗是给衙门的,工本是个账房的,杂捐是修路搭桥的。
林林总总,莫名其妙。
“此前都是如此交税吗?”
“自然。只是这次增加了一百二十两的负担,许多贫户拿不出来,再加上有心人撺掇,迟迟未能缴付。”
“富户可否先行垫资?”
“若是一年两年自然无不可。”苏茂才摇着扇子,俾倪道,“可这眼见着辽饷一征多年,一加再加,富户回本无望,自然是不愿垫资。”
陈吉发点了点头,又拿出村里的田图册子看。
“村中果林、鱼塘都是谁家的?”
“几房都有,不过老四家最多。当年分地的时候,老夫多拿了些水浇地,便把果园鱼塘多给了他一些。”
“嗯,小侄大略知晓了。”
“可有办法?”
“办法是有,但还需乡亲配合才行。而且,少不得要叔叔去说服那些富户,与我们合作。”
正说话间,便见几位灰袍老者相继进来。其中一个魁梧的,见着苏茂才和陈吉发,便冷言冷语讽刺起来。
“哟,我道是几天没动静,原来是去请了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来,难道是哪位官家公子给你撑腰?”
苏茂才脸色铁青,正要反驳,陈吉发已然猜到对方身份,也不恼,恭恭敬敬站起来,露出微笑。
“四叔好,小生乃县里熊广源夫子的弟子,受老师所托,来此与众位叔叔伯伯一起,商讨应对增税的法子。”
“啐,年纪不大,口气不小。苏家湾这么点薄地,一次增加一百二十两税银,如何吃得消?也不知道某人是如何同县里户房沟通的,莫不是把乡亲们卖了保他的族长之位?!”
“放屁!老四,你莫要血口喷人!”
“是不是你自己心里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