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如果说你当年碰到的,和现在遭遇的真是一个物种的话,那咱们在交战中怎么没碰上放屁折射光线的手段呢?”
“因为我们此前一直在开阔环境下行动,可以折射光线的气体在呼啸的山风下是留不住的,所以它只适合在山洞和室内使用,假设它们攻了进来,我猜你一定能见识到的。”
“呸呸呸,说点吉利话吧,我希望在咱们离开之前,这里谁也进不来。”
“寥刃”对此不置可否没有接茬儿,而一直在认真听的项骜开口道:
“我猜你肯定还知道不少关于这些‘大猴子’来源的消息,至少是关于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对吧?”
对面这个“美国大兵”点了点头,道:
“坦率的说,是的。”
“那能讲一讲吗?我认为这些涉密的程度应该不超过你透露的行动本身。”
“寥刃”思索了一下,随后说:
“好吧。是这样的,任务结束后印军方给了我们一些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到‘恐狒’是印度政府委托一家国际知名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武器,也可以说是士兵;项目起源于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虽然那一战印军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1.1万人的伤亡;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地战中,崎岖的地形、低含氧量让普通士兵的机动性、载荷能力都大大下降,于是便提出了这样一种构想——制造一种善于攀爬,拥有一定智能,身体结构与人类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全新载体,代替人类在险峻的崇山峻岭中作战。
招标书是秘密发出的,本来只是当做一次长期的基础研究投资,也没着急能很快有人接手,可没想到在转年就有人接了标,于是从1972年开始,一直到十多年后的80年代中期,一期成果被制造出来了,就是和我们交战的那种。
而克什米尔地区的高海拔,低气温,降雪多等特点,使的这些‘恐狒’必须具备强大的耐寒和心肺功能,才出现了白色、皮毛厚实的变化。
印军拿到活体后迫不及待的想放到了克什米尔的对峙前线想要展示一下威力,但一种复杂的武器装备不可能未经测试直接使用,这期间走走停停一直等到堪堪可以实战时,已然又过了十余年,到了2000年左右。
虽然距离第三次印巴战争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克什米尔的对峙远未结束,所以印军的热情丝毫未减,货到手后立马投入一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术性成果,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恐狒’的脑容量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