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谏大夫鲍宣,表字子都,渤海郡高城县(今河北省盐山县)人。好学明经,家本清苦。少年曾受业桓氏,师弟相亲,情同父子。
师家有女桓少君,也有很高的品德。鲍宣曾经就学于少君的父亲。桓少君的父亲赞赏鲍宣虽贫苦而为人清白,就把女儿嫁给他,陪嫁的礼物很丰盛。鲍宣见了并不喜欢,就告诉妻子说:“你生长在富裕骄奢的环境之中,习惯了美丽的装饰。而我确实是处境贫穷,不敢承受这样的厚礼。”
妻子回答说:“我父亲因为先生注重品德修养,保持俭朴的 生活,因此让我出嫁而服侍你。既然我乐意嫁给你,你的意见我都接受。”
鲍宣高兴地笑着说: “你能够这样,这就是我的愿望了。”于是,桓少君把华丽的服装和饰物全部归藏起来,改穿短布衣裳,和鲍宣一起拉着小推车,回到家乡。拜见婆母后,就提着水瓮去汲水,奉行做媳妇的礼节,鲍宣家乡的人都称赞她。
既而鲍宣得举孝廉,入为郎官,大司马王商,听闻鲍宣高行,荐为议郎,大司空何武,复荐鲍宣为谏大夫。鲍宣不屑苟谀,所以上书切谏。汉哀帝置之不理,鲍宣亦无可如何。
忽由息夫躬上言,近年灾异迭见,恐有非常变祸,应遣大将军巡边,斩一郡守,立威应变。这话简直毫无道理。
汉哀帝即召问丞相王嘉,王嘉当然奏阻,汉哀帝却只信息夫躬,不从王嘉所言。这真是一个愚蠢的皇帝。
建平四年冬季,定议改元,遂于次年元日,改称元寿元年,下诏进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两大将军同日简选,意欲遣一人出巡,依着息夫躬所言,那知是当日下午,发生日食,汉哀帝不得不诏求直言。丞相王嘉,又将董贤劾奏一本,哀帝心中不怿。
丹阳人杜邺,以方正应举,应诏对策,谓日食失明,是阳为阴掩的灾象。今诸外家并侍帷幄,手握重权,复并置大司马,册拜时即逢日食,天象告儆,不可不防!汉哀帝待遇丁傅,不过为外家起见,特示尊崇,若论到真心宠爱,不及董贤,所以董贤被劾,全然不睬。
至若丁傅两家,遇人讥议,倒还有些起疑。接连是皇太太后傅氏,生起病来,不到旬日,呜呼哀哉!这个为非作歹的老姬的洪福也享尽了。
先是关东人民,无故惊走,或持稻秆,或执麻秆,辗转付与,说是行西王母筹。有几个披发跣足,拆关逾墙,有几个乘车跨马,急足疾驰,甚至越过郡国二十六处,直抵京师。官吏禁不胜禁,只好由他瞎闹,愚民又多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