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在一定时间内提供防护,而且还不能完全保证安全。
而当泰伯利亚的威胁性与日俱增的同时,其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也越发明显:当时已经能在一些区域一睹日后红区的风采了,这还没完。12年,各国的海洋调查队陆续传来大同小异报告,在海底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泰伯利亚矿变种的存在。同时发现其存在严重污染了水质,并且造成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同时其还在不断增长,就像它们在陆地上的亲戚一样。如果对此放任不管,那么不断增长的泰伯利亚势必会导致航道的堵塞。所以虽然人类此时还未征服大海,但也不得不披挂上阵。总不能指望海洋自己把那些泰伯利亚消化掉吧?泰伯利亚消化掉海洋还差不多!
可尽管有了想法,但这也不好执行。海洋资源的开采和容易二字从不沾边,更别提这还是在海里开采泰伯利亚。其成本和在陆地上开采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指望民间来搞这个是肯定行不通的。因为这就像是地铁开发一样,是一项成本回收时间极长(甚至可能收不回来)的项目,民营企业搞这个很明显不太可能,所以只能由国家这种量级的存在来负责策划这种工程......然后联合国就把这个活丢给了GDI去处理。GDI!去!把海里的泰伯利亚搞掉!
GDI刚开始接到这个命令也有点懵,但是这事也不好推脱,毕竟现在GDI已经开始参与到全世界的基层管理体系中了。然后在一阵头脑风暴后当时的GDI高层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我们出钱,找民间的专家来处理吧!
随后,来自民间的工程师也是很快的给出了解决方案并且开始着手实施——不得不承认GDI参加的企划效率都高了很多。毕竟这帮大老粗大多数时候都是直来直去的,没啥勾心斗角的想法,自然就省去了经典的扯皮环节。
然后,这些开始作业的钻井平台大部分最开始都被部署到了重要的航线和海峡周遭进行清理作业,像是马六甲、苏伊士运河、加莱海峡......但和陆地上还能偶尔出现在一片区域彻底清除掉泰伯利亚的情况不同,海上的泰伯利亚清除作业只能达到拖延的结果。没办法,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指望人类能在海里和陆地上有一个效率实在是太为难了。
新情况,新武备
13年,全球各地的泰伯利亚对地形的侵蚀进一步加重,(同时人类的人口跌下50亿大关。这段时间全球的人口死亡率不算特别高,但出生率非常低,所以世界总人口急速下降)传统的轮式载具和履带式载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战效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