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经营丰富的老农后(为了减少移民过程中的损耗,此前挑选移民的标准皆以青壮年为主),拓殖队管理层方才醒悟过来。
\n
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种植!
\n
后世,北海道作为日本的大粮仓,水稻、小麦、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可都是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和改良,被转化为早产和耐寒品种(生长期缩短,耐低温更低),故而才能实现大范围的丰产、增长现象。
\n
后来,跟松前藩接触时间多了后,拓殖队管理层又获悉,人家松前氏早在数十年前就曾在福山城周边尝试种植水稻,而且还使用的是本州带来的“早生”品种。
\n
但受限于年均气温仅6-7度(比本州低3-4度),使得稻穗空壳率高达70%,亩产不足一石。
\n
而且,不时遭遇严寒侵袭,导致辛苦建立的试验田全军覆没。
\n
至于小麦,松前藩也曾于1624年从津轻藩引入冬小麦,在连续三年绝收后便就此彻底放弃。
\n
到了现在,松前藩只能老老实实地种植较为耐寒的大麦作物,不再作他想。
\n
搞清楚农作物发展的原理后,卫、齐二人遂遵从老农的建议,不再一味依赖外来高产作物所起的作用,并对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方式予以高度重视。
\n
根据北瀛岛所处的气候环境,在逐步改良和培育各种耐寒、早生农作物的同时,还积极引入大麦、黑麦以及荞麦等耐寒作物,对于当地土著所栽种的根茎类(芋头、菊芋)、谷物类(稗、粟)、豆类(小豆)以及芜菁等原生作物也不可轻忽,适当地进行扩展和推广。
\n
另外,松前藩所栽种的大麻也可以借鉴,利用它的纤维制作渔网和绳索。
\n
据说,他们还将大麻纤维作为贡品,每年送往江户,敬献给将军大人,每年约200束(1束接近于10公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