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示意回话的官员自去做事。
\n
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温体仁在扳倒周延儒后,取而代之,翌年晋升中极殿大学士,加少师,稳稳地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n
然而,这位首辅大人就任后,不思整顿朝政,扭转大明越发颓废的局势,反而又开始新的一轮政治辗轧,不断排除异己,培植亲信。
\n
为了控制朝堂的人事权,温体仁便试图除掉与他素来不和的吏部尚书李长庚,处处针对,一时间搞得朝堂中乌烟瘴气,各部及地方督抚官员的诸多任命迟迟无法达成一致,造成大范围的职位缺额。
\n
一个月前,崇祯帝下旨宽恤部分被处分的朝臣。吏部尚书李长庚未等刑部上奏的减刑名单奉圣谕批示,便在温体仁不断催促下开具了起废诸臣名单,跳进了别人事先挖好的陷阱。
\n
随后,温体仁便据此上密揭弹劾李长庚,说他“屈法徇私,朋比欺蒙”,遮蔽上听,有欺君之嫌。
\n
崇祯帝为此勃然大怒,罢李长庚吏部尚书职,然后交部议论罪。
\n
搞掉了李长庚这个眼中钉后,温体仁便委亲信吏部左侍郎张捷暂署吏部事,并在稍后的朝臣群推吏部尚书时,指示他具名推举了吕纯如。
\n
而此举,遭到朝臣巨大非议,作为内阁次辅的吴宗达当场予以否决,认为吕氏乃为“钦定逆案”中的阉党骨干,如何能就任吏部尚书。
\n
在巨大的争议中,一些情绪异常激动的言官甚至要上前殴打张捷,说他是阉党余孽,欲图祸乱朝纲。
\n
推举吕纯如不成后,温体仁退而求其次,提议用自己的另一亲信谢升为吏部尚书,但仍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对,而崇祯帝也未做出明确表态。
\n
一时间,关于大冢宰(即吏部尚书)的人选推举成为整个朝堂中最大的争议问题,搞得其他部堂事务皆被推到后面,甚至加以搁置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