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也没有直接管辖权。
因为刺史直接由皇帝任免,奏事直通皇帝或三公,直接对皇帝负责。
它不仅不受御史台管辖,更是与御史台平级的监察系统。
只是随着黄巾起义,各州刺史的权利随之暴涨,这才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对于这些变化,熟知朝堂典故的荀攸和戏志才自然清楚。
于是沉吟片刻之后荀攸便颔首道:
“汉承秦制,如此安排倒无不可。”
“然当此大争之世,是否可暂缓一二,待平定天下之后再议?”
不想戏志才闻言却摇了摇头:
“医天下者以防微杜渐为先,焉能讳疾忌医?”
但在反驳完荀攸的观点之后他反过来又朝魏哲一礼道:
“公达之言也不无道理,若论搜集军资,扩土击敌,刺史确实更为合适。”
“不如暂留前线各州刺史不动,先于内郡施行如何?”
说罢戏志才略作犹豫还忍不住道:
“其实若能恢复秦制本意最好,太守亦需监察一二。”
在这个县令都能被称为“百里侯”的年代,太守的权力其实等同封国之君了。
见两人这么一说,魏哲思量再三终于点了点头。
“此乃老成持国之见,就如此吧。”
随即魏哲与荀攸、戏志才便就大概的行政划分商议起来。
最后三人都觉得可先在冀州、幽州、青州、辽州、瀛州施行。
但具体落实到执行层面,这就不是几人三言两语就能定下来的了。
从兖州回到邺城的头半个月,魏哲几乎都在忙活此事。
……
午后,骠骑将军府。
“冀州、幽州、青州、辽州、瀛州等五州计有郡国二十六,两百五十五县。”
只见国渊神色疲倦的拿着最终方案与魏哲汇报道:
“此五州军政分离,则需另设冀州都督、青州都督等五人。”
“若推至各郡国则需郡将二十六人,至于细分各县则绝无可能。”
说来也真是难为国渊这个老管家了。
魏哲等人商议的时候倒是果断,可具体实施起来却有种种问题。这段时间国渊几乎没日没夜的和一干幕府官员论证种种方案,这才勉强拿出了一个最优解。
是的,当着魏哲的面国渊就很干脆的承认,这个方案也不过是勉强行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