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时眼角有细纹,是常年熬夜改方案熬出来的,“晚上我可能要加班,你接孩子放学别忘带他们爱吃的糖葫芦。”
挂了电话,李渊把秋葵放进竹篮。竹篮是李阳用冰棍杆编的,歪歪扭扭却结实,提手处缠着苏瑶的红头绳。他望着人群里穿梭的家长,忽然想起部队的战术沙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路线上移动,买菜、接孩子、赶公交,看似杂乱,却藏着最扎实的秩序,比任何作战计划都让人安心。
水产摊的鲫鱼在盆里翻腾,溅起的水花打在李渊手背上。他想起第一次杀鱼,苏瑶站在旁边指导,“从鳃下开刀,别弄破苦胆”,他却紧张得像拆炸弹,最后鱼没杀成,两人笑得蹲在地上起不来。如今他能闭着眼片好鱼片,刀工比当年拆枪还利落。
三
熟食区的酱牛肉冒着热气。李渊停在摊前,看老板切肉的刀工。刀锋倾斜三十度,每片厚度均匀,像极了他当年给战友包扎伤口时的绷带角度。“要两百克,瘦点的。”他说,“孩子不爱吃肥的。”
老板的刀在砧板上跳着舞,“你家阳阳昨天跟同学说,爸爸切肉比食堂师傅厉害。”李渊的耳根微微发烫——李阳这孩子,总把他的事当英雄事迹讲,却不知道他最庆幸的,是不用再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排队付钱时,身后传来争执声。两个年轻人为了插队吵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推了对方一把。李渊下意识上前半步,挡在中间,这是部队形成的条件反射,肌肉记忆比思维更快。“算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沉稳,“前面快轮到了。”
年轻人愣了愣,没再争执。李渊望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想起新兵连的第一次冲突,班长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打赢架,是不让架打起来”。那时他不懂,觉得这是懦弱,如今看着竹篮里的排骨、秋葵、生姜,忽然明白:能护住眼前的烟火气,比打赢任何战役都有意义。
走出菜市场时,晨光照在李渊的肩章印记上。那是军装磨出的痕迹,像枚隐形的勋章。他提着竹篮穿过早高峰的人群,步伐不快,却稳,像艘穿过浪涛的船。路边的早餐摊飘来油条香,上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公交车进站的提示音混着小贩的吆喝——这些声音,曾是他在边境最想念的背景音。
四
单元楼的电梯里,李渊遇见对门的张阿姨。“小李,又买这么多菜?”阿姨的孙子和李阳同班,“阳阳昨天在学校说,爸爸会‘隐身术’,能从厨房突然出现在他身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