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他捂着头敢怒不敢言地往旁边躲。
还不同人的看法肯定不一样,他还理直气壮!
要是不问,他也不至于丢人啊!
那么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秦君的奢侈无度呢?】
刘彻乐呵呵看戏:“这不句句都是吗?”
猪猪陛下啧了一声,有点想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一句写得很大手笔,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而并天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国史,但杜牧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完毕,“毕”“一”之间,是历史的兴亡,而这也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
秦朝。
乡野之间,有人猜测着:“蜀地沃野千里,树木优良?”
“啊……”旁边的人脸色发白,“蜀道艰远,路险难行,把木材从那运回关中,那得费多少人呐!”
【是的,这几个字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兀”、“出”之间,虽然造语迅速,但是真实的营造怎么会那么容易呢?路途之远,运送之艰,民力之费都是可以想见的。
楚棠末了说得俏皮,咸阳宫中的众人却是一阵咬牙。
他们恨得牙痒痒,确实不敢多说一个字,生怕一不小心就触了上首帝王的霉头。
“嘭——”
阿房宫赋4
另一侧的几个郎官胆子就更小了,他们本来便是做文书工作的,因着水镜神迹,被召来记录楚棠所讲的各项内容。
握着笔的手抖了抖,几个郎官苦着脸在心里哀嚎,“阿房出秦朝毕”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们也不敢写啊!
——是陛下!
嬴政眉眼含霜,肃着脸看了过去,面上薄怒未消,但已看不出刚刚剑劈桌案的雷霆之势,只语气依旧沉冷:
他转过身来负手而立,锐利的眼越过跪伏的臣子,看向水镜里的犀利辞章,铮铮挺拔:“朕,与大秦,享得了夸誉,也担得起骂名!”
北宋。
“不错。”苏辙也想起来了,“陆句一句一转、层层递进,由长城而见民竭,民竭而见秦灭,词意显豁,杜文虽则意同,但更为蕴藉,愈见功力了。”
“赋中以三字句起,祖于郭璞‘岩作井,龙登天’,流于谢惠连‘岁将暮,时既昏’,又有陆之《长城》,及至樊川《阿房》,取法于前而自出机杼,也难怪崔郾一见而惊为天人了。”
苏轼对此同样也很认同,点点头忽然忍不住笑了起来:“子由啊,你说若在始皇陵前将《长城》、《阿房》两赋各诵读一遍,那始皇帝会更激赏哪一篇?”
苏辙表情险些裂了:“我觉得,始皇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