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胡说什么?不要命了?!”
“你……!”好友气结,“简直大逆不道!”
未央宫。
司马相如等一众:“……”
咸阳。
其他不少人倒是神情古怪觉得自己膝盖中了一箭,至于王安石等持身守正的名士大概是为数不多地为鲁迅论证的精密而喝彩的人了。
北宋。
苏辙跟上兄长的思路:“荀子《劝学》一篇,用青出于蓝、木直中绳来喻指学习的重要性,劝勉世人向学,便是楚姑娘所说的比喻论证?”
教出了两位名家的苏洵显然对此颇为认可。
唐朝。
问题?”
刘禹锡也来了兴趣,看向第二句道:“‘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是他先前说的‘怎样拿来’吧!”
“怎样才能拿来?这人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说得好啊!沉着,则有定力;勇猛,则果断有魄力;有辨别,则可明精华、糟粕之别;不自私,则能一心向公不为所动。这位鲁迅先生着实透彻!”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通篇言‘拿来’,落脚却是在创新,新,恰为拿来之目要,此君是有大智慧之人!”
明朝。
看到此处,众人忽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鲁迅的逻辑太严密太自洽了,析错、明对、立新,他分明是对这个问题考虑得相当成熟!
【我们梳理一下。第一,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要拿来。第二,应该怎样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第四,怎样才能“拿来”?——主体必须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至此,鲁迅完成了他的逻辑闭环,闭关、送去、送来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拿来。拿来的手段、主体各有要求,而拿来到底还是为了创新,这是鲁迅为中国文化探求出来的一条道路。】
【在这里,迅哥儿总结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使用:直接学习;存放——化害为利;毁灭——完全摒弃。同时表明拿来主义者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即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嗯?”众人抬头,忍不住疑惑,“不是有感于当时闭关主义和送去送来的乱象么?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隐情?”
拿来主义7
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破坏我国经济之外,还试图用资本主义享乐文化来麻痹我国人民,这桩桩件件都使当时的一些有志青年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盲目排外的思想。
——果然。
未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