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典故的一众文人与已经初步摸清辛弃疾借古讽今套路的赵匡胤脸色俱是一沉,心里忽然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永遇乐、声声慢5
韩府。韩侂胄也在听水镜讲课,他本身对诗文倒不是有多大兴趣,但水镜是异象,又事关国朝,他虽以恩荫入仕,倒也算关心国事,是以听得还比较认真。
“也不知是何人,似王玄谟这草包一般。”
韩侂胄饮了一口酒,真心实意有些同情他了。
当时,朝堂之上由大臣韩侂胄掌握大权,他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打算北伐立威,若是取胜了,他就是朝堂第一人。】
刚刚还在同情辛弃疾的韩侂胄一口酒险些喷出来,强行咽下之后便是一阵咳嗽:“她……她说什么?!”
皇宫中的赵眘也难以置信,他能让韩侂胄大权独揽?!
【于是,韩侂胄想到了主战派的中坚,声名颇盛的辛弃疾。他调辛弃疾为镇江知府,参与北伐。辛弃疾这时已经六十六岁了,但仍然壮心不老,慨然赴任。
“六边形战士?”
后世的形容总是这般别致。
“如此……”刘彻摸了摸下巴,“朕怎么没有一个六边形战士?”
【北伐准备如火如荼,但是不久之后,辛弃疾就发现韩侂胄的军事准备很不充分。辛弃疾虽然很想北伐,但他更清醒理智,他很清楚准备不充分就是去送人头,所以提醒韩侂胄谨慎考虑,谋定而后动。
刘彻:???
李世民摇头:“何以如此不听人言。”
汴京城中的赵匡胤只剩捶拳,家国不幸啊!
辛弃疾执杯的手颤了颤,眼中燃起来的光倏然一黯。
辛弃疾微不可察地摇摇头:“我一身荣之辱进退不足惜,只是担忧,若当真贸然出兵,朝廷必将损失惨重。”
【所以说,辛弃疾在词中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就是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并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
“用事贴切,一片殷殷之心,辛词壮也。”苏轼叹服了。
【但很明显,无人在意。开禧二年,韩侂胄举兵北伐,其结果与辛弃疾预料的一样,宋军大败,开禧三年,宋金再次议和。】
辛弃疾的拳头狠狠砸在桌案上,杯中酒水四溢:“可恨!”
“议和,议和,又是议和,难道大宋就该被金人欺压至此吗?!”
宋孝宗赵眘嘴唇紧抿,一张脸沉得可怕,当年隆兴和议,他便觉屈辱,如今又来了个开禧和议,屡屡丧权辱国,他有何面目去见先祖?
韩侂胄久久失语,怔愣不能言。
“再次议和,那个宋朝到底议了几次和?!”
韩侂胄是宰相韩琦的后代,曾和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