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脸上的笑怎么也忍不住。虽然不是第一次听水镜夸他了,但好话谁会嫌多呢?他放松姿态,将腰背略略靠在并不奢华的座椅上,微沉了声道:
司空徐羡之自是明白他的意思,当即出列道:“依着先前水镜的指引,陛下内政已明,臣以为,陛下可厉兵秣马,再图北魏,以求光复。”
有人迟疑,他们可还记得,那水镜说,从南打到北,成功的只有后来的朱八八,这说明他们的陛下,没有克复中原啊!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裕出自“寻常巷陌”,却仍有“气吞万里如虎”之概,敢于向异族亮剑。南宋朝堂满堂朱紫,却甘愿在金人的铁蹄下俯首称臣,讽刺意味不可谓不浓烈。】
皇宫。
只是隆兴一战到底是让他迟疑了,他转而接受和议,主修内政。可这首《永遇乐》言辞沉痛恳切,辛弃疾又是他看重的人才,更兼楚棠言辞犀利,言语间竟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他有些吃不准了,是不是时下对金人的做法,错了?
太上皇赵构拧着眉斥责:“打打打,打得过金人么?见天地叫嚣,万一金人真打过来了,是想朕也跟着去北狩吗?”
【其实坦白来说,孙权之英雄,仅仅是能保全江东罢了。刘裕是比他更进一步的,因为刘裕能剑指中原、气吞万里,所以辛弃疾的赞扬意味更浓。
“陛下!”
皇宫。
他还以为是他刘宋军队到底不敌北方异族,原来……竟是自己的身体拖了后腿!他一时竟有些怨了:
“陛下!”
被众人注视着地刘裕深吸一口气,脸色几经变换,最终肃了面容,扶案起身,威严的目光一一扫视过堂下殷殷臣子,语气低沉:
“陛下的意思是……”檀道济若有所思。
在行伍中淬炼出来的君主自有一派肃杀之气:“辛弃疾既赞朕‘气吞万里如虎’,朕当然要让后人看看,朕是如何虎步中原!”
“不是,”刘彻看不懂了,桌子拍得震天响,“这南宋朝廷难道是没人吗?”
哦,辛弃疾除外。
一应文人纷纷摇头,原以为那日所看杜工部之诗已经足够沉痛,不曾想辛词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禹锡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想起自己曾作的“金陵五题”,他感叹着六朝如梦、物是人非,识尽变迁之感、盈虚之数,可那毕竟是后人超脱之慨而辛弃疾,他登山揽胜,看的是古迹,眼里心里却俱是当朝事。惜哉?痛哉!
赵匡胤的眉死死皱在一起,手捏得咯吱作响,只恨不能将那不肖子孙一脚从皇位上踹下来。
李清照也敛了神色,她想起那首《声声慢》,心中不好的预感愈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