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也惊疑不定:“先时,我举荐王介甫为谏官,他以高堂辞不就,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命他为群牧判官,但不久他又外任常州,我以为他无意留京,结果不知何时他又回到京中,还主持起了变法?祖宗之法是那么好变的吗?”
沈括在兄长沈披的任所闭门读书,准备科考,王安石颇有声名,沈括对他很是推崇,此时将上下文的内容一联系,不由得啧啧:
官场嘛,不就是这些蝇营手段。
王安石正在书房处理政务,皇上对他信任有加,全力支持新法的施行,他感于此番君臣相得,一颗济世匡民的热心愈发滚烫起来,是以对朝中的反对之声充耳不闻。此时猛然听得水镜提起变法,不由得连笔墨都停滞了几分。
“不对,不对。”王安石自顾自地摇摇头,“反对新法罪不至此,却是为了什么?”他想不出,沉吟着放下笔墨,望向水镜的神情多了几分凝重。
沈括一拍桌子:“我就说是王安石陷害苏轼!”北宋。
“一个个的是想气死朕!”
【新党势大,先前苏轼就因为反对新法而遭诬,自请出京外任。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勤政爱民,颇有政绩。他还在徐州治过水,大家翻苏轼的百
楚棠情不自禁地感叹了一句,惹得众人忍不住发笑。
杜甫眼中含了几分打趣:“这种语气,先前只在提到太白兄的时候出现过。”
李白老神在在地反驳。
杜甫也只是玩笑,说完便不再在意,转而认真道:“楚姑娘所说的水利部,是后世专司水利之部门?能在千年之后仍得一‘专家’的称号,苏轼其才不小。”
白居易也深有同感:“治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苏轼虽出官,倒是确确实实为百姓谋了福祉。”
宋朝。
“不错,水利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一桩,我儿做得好。”
苏辙也笑道:“兄长高才,弟当谨学。”
未央宫。
得不到这样的人才,好歹也给介绍点方法啊!
“哼,所以是哪个新党构陷苏轼?”
另一方面,他们还称苏轼只要一遇到水灾旱情、盗贼相侵,就会将责任归咎到新法上,说他对新法的喜怒皆形于色,而他的那些讥讽文章也风行于世、流传甚重。
“啪——”
苏洵叹了一口气:“仕途风波交恶,子瞻又深陷新旧党争,岂是好相与的?”
苏轼默然,话题中心的他第一反应是愤怒,可未发生的事,愤怒又有什么用呢?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仿佛是在安慰,又像是不屑:
中唐。
他想起水镜先前透露的,权贵以《新井》诗诬他,不由得对苏轼生出了几分同病相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