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深的,楚棠的叙述也含着深切的情感,众人一时间不由得更能和诗里写的卖炭翁共情了,尤其是那些受够了官吏欺压的民众,几乎立时便湿了眼眶。
终南山。
北宋。
苏辙跟着点头:“若非如此,朝中权贵又何至于视他为仇雠?”
苏轼也明白这一点,他想起先前讲的郁达夫,这样的人,是民族的义士,却是敌人的仇雠,从白居易选择作乐府开始,他便已经走到权贵的对立面了吧?
人民的诗人,才会得到后世人民的敬仰,这便是楚棠他们的价值选择吧?!
【中唐时期,宦官势大,白居易这首《卖炭翁》可谓是戳了他们的肺管子。但类似诗歌岂止一首?白氏的讽喻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的,首首尖锐深刻,我们简单摘取几句。】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非常纯熟,用浅切的语言将事件娓娓道来,中间又穿插大量的环境渲染,再将百姓生活情状与官库的实际情境形成对比,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自然触目惊心,但更触目惊心的,是他写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那就是他看到的现实。】
有农户禁不住偷偷饮泣,是啊,这哪里是诗,这就是他们经历过的现实啊。
“不错!我们让交的只是一些余物,哪有那么夸张,此人分明是危言耸听!”
一个刚刚步入官场的文书小声反驳,很快就被身旁的人拽住袖子,无声示警。
我有我的青云路。
李白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在这开元天宝,哪见过这般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