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这一句的形容同样非常贴切。但最重要的是,发现没有,白居易故技重施了。】
他用上了楚棠惯说的名词,“乐声忽起本是无形,难以表现,但是白居易诉诸于图画——银瓶碎裂、刀枪相撞,则琵琶之旋律、节奏一齐跃然纸上,仿佛铮铮乐声在耳畔作响,白居易是在写乐曲本身!”
楚棠的讲解与王维的体味不谋而合,她接着往下分析:
但是这个过程并没有持续很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在乐曲最激烈的时候,在情绪攀到顶峰的时候,“刺啦”一声,所有声音都停住了,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朝。
刚刚他听着讲解,品着诗句,仿佛真的置身于浔阳江头,听到了那一场银瓶乍破、刀枪齐鸣的音乐,又在最后的裂帛声中怔愣良久,怅然若失。
白居易不知道弟弟心里在想什么,只失笑道:“我仿佛也听到了。”
自古以诗写乐难,现在,有人突破这个难关了,而这个人,是他自己。
未央宫。
司马相如:“陛下,臣不善音律!”
琶。”
刘彻没好气:“朕早就知道了。”
难道大汉的文人当真比不上唐朝的文人吗?武帝陛下很是不心服。他摸了摸下巴,忽然道:
白居易写得太好了,他在诗里里听了一场,竟觉曾经所听之曲俱是索然无味了。
刘彻说得颇为随意:“大汉的乐工不能比不上唐朝的琵琶女吧。”
他们的眼神渐渐藏不住了,仿佛左眼写着“不务”,右眼写着“正业”。
“行了行了,《乐记》有言,‘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听音辨情,乐可以观风俗、知盛衰,朕欲晓周礼,设立乐府,采集民乐,以观风俗盛衰。”
刘彻不耐烦了:“怎么,《乐记》诸位没读过么?”
“陛下所言甚是,‘礼乐之说,管乎人情’,‘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设立乐府、采风民间不仅可以观风俗之盛衰,亦可以教化万民,广施德政。”
刘彻终于满意了,轻轻颔首:“这件事司马相如去办吧。”
【大家会发现从影视的角度来看,这里其实是一个空镜头:船舫寂静无声,江中一轮秋月,这是第一次出现江中秋月了上一次出现是在第一段的结尾:别时茫茫江浸月。两次写月,是不是重复了?】
明末评论家唐汝询闻言立即答道,他五岁即双目失明,是靠着听父兄读书施教,才略有其才,他对唐诗颇有研究,正在编纂《唐诗选》,品评诸家,白居易是唐诗大家,如今听到相关问题,他自然难掩激动。
——熟悉的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