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到的曲子是《梅花落》,听到笛声,李白仿佛真的在江城五月看到了纷纷扬扬落下的梅花似的。这同样是侧重表现心理效果,对笛声本身是没有涉及的。
从各位诗人的回避里,我们可以看到借诗歌表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困难之处,但白居易没有选择回避,他勇敢地承担起了以诗写乐的重担,并在其中展现了高超的音乐素养和几近天才的文字表现能力。】
要不,也讲讲呗?
然而李益不知道的是,他的名声能传到后世,不止是因为诗。虽然,不是什么好名声就是了。
话是这样说,其实他的嘴角已经疯狂上扬了,没有人听到自己被这样夸还能保持淡定。虽然语言是直白了些,但楚棠真的很会夸人啊!
能与这样的诗人才子为友,当是几世修来之福。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还是在写情,主体情感是什么?】
“哀诉种种,无非‘不得志’三字,由于不得志,所以心情难免悲抑,其中情感未必尽是琵琶女自身所诉,宦海风波难料,乐天兄想是将这乐声引为同调了吧!”
【不错,是悲凉抑郁的,这一切情感潜藏在“不得志”三个字之中,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样写,琵琶声还是作为一个侧面来表现的,要写出一首传世名篇,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他必须要表现乐曲本身的美。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拢是扣弦,捻是揉弦,抹是顺手下拨,挑是反手回拨,这都是弹琵琶的技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白居易还挺懂行。】
【《霓裳》和《六幺》都是唐代有名的乐曲,后者又叫《绿腰》,流行曲目之一;《霓裳》就更大名鼎鼎了,全名《霓裳羽衣曲》,相传是李隆基所制,李隆基副业艺术家,被后人称作梨园之祖,很懂音乐,还在梨园亲自教演乐伎,自己做了梨园艺术学院的院长,教习的曲目就有这首《霓裳羽衣曲》,这支曲子在开元、天宝年间非常流行,可见这个琵琶女真的很厉害,演奏的都是京中名曲。】
李世民冷着脸将杯盏重重地搁在御案上:“又是李隆基!”
皇帝不是不能有爱好,但这个爱好若是人尽皆知,难免被有些人利用,投其所好。况且,副业艺术家,这难道是什么好词吗?一个皇帝混在梨园里教演乐工,政事谁来处理?他又想起先前的讲述,更是气得咬牙:
咸阳。
兴庆宫。
自那日水镜之后,太子夺权,李隆基被奉为太上皇,仍旧居于兴庆宫。可太上皇终究不是正经皇帝,宫中又最会看人下菜碟,曾经人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