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按照钱理群教授所划分的时段,现代文学可分为三个十年,郁达夫,可以说是第一个十年的顶流作家,连迅哥儿都要稍微避一避锋芒,找他约稿的杂志社不知凡几。
据郁达夫的日记,王余杞催稿非常之猛,写信上门都来了一套,郁达夫鸽了许久,快到截止日期了,才堪堪完成这篇《故都的秋》。
水镜之下的众人:……
明朝。
他摇摇头:“若是有人这般向我催稿,我怕是要夜夜不得安宁。”
嬴政捉摸着楚棠的话:党者,集群也。《论语》中曾说,君子不党。其字常含贬义,楚棠提起“我党”来,语气极为自然,又隐隐有些骄傲之意,这个“党”到底代表什么,才能让她这样亲近?
诶?李斯猛然抬头,陛下说得对啊!若将法令颁于其上,令乡里小吏宣读,百姓便可知秦法,这于施政大有裨益!
李斯闭嘴了,因为楚棠放出了当时的书稿原件,泛黄的图片上分出了好几个方块,有大有小,上面是整齐排列的一行行小字,字迹清晰内容颇丰,右侧方框写着“当代文学”四个大字,正中间载着《故都的秋》文章。整张图片看起来比竹简容量大,比丝帛方便。
他赶紧转头看向秦始皇:“陛下……”
“告诉墨家,若能造出水镜中的书写之物,朕再有封赏。”
同秦始皇一样,其他帝王也发现了图中
万万没想到,前脚还在取笑郁达夫,后脚他就成为了郁达夫。
包括文中的“是北国的清秋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或各国诗文的anthology”,许多论家也认为有凑字数之嫌。
楚棠讲到最后,自己没忍住先笑了起来,然而水镜下的众人纷纷表示:啊这……真的有人这样解读文章吗?
“就是!此议论深而精,用在此处就如锦上添花,那些论家懂什么?”
【当然,这种解释写在试卷上是不会得分的,也不太庄重。我们来浅浅分析一下。
文人,或者说名家的写景散文,若想与寻常人之作区分开来,大多会采用的一个手段是议论,在议论中展现深度。
郁达夫在这里加入一段议论,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文人之笔。他以古起笔,再谈到西方文学,就是要说明,世界各国对秋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而最深沉的秋味,只有在中国的北平才感受得出来,再次回扣“故都的秋”的题旨。】
被提到的王安石面不改色:一草一木皆有感,这才是文人本色,有什么值得说的吗?
唐朝。
“我便说,古文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北宋。
苏轼状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