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肝沥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意思是说,大海不拒绝天下水流,所以汪洋无际;高山不拒绝一土一石,所以博大巍峨;圣明的君主不满足于麾下的才士,所以才有彬彬之盛。读过《管子》的贤才一看就明白他的意思了,所以还是那句话,这是在求贤,也是在选贤。】
嬴政眼神微眯,这几句表达的意思他很熟悉,来自一份谏书。
当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修灌溉渠,阴谋消耗大秦国力,事发之后,宗室唯恐来秦的客卿都是为了离间秦国,故而请命,希望他驱逐一切客卿。李斯是楚人,也在驱逐之列,故而上书劝谏。
他读罢觉得气势纵横,卓有见地,故而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放弃了逐客之令,并重用李斯,封他为廷尉。
【顺便提一下,《管子》的这几句话大家可以做个积累,下册学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大家会觉得似曾相识的。】
当时陛下没有处罚他,甚至收回成命,他愈发觉得秦王明辨是非,可图大业,于是尽心辅佐,助他灭六国而定天下,创统一大业,当年那谏书早被选择性忽略了,结果这时候被水镜点出来,听意思是后面还要专门评讲。
虽然他很高兴自己的作品可以流传到后世并成为学子们学习的范本,但他并不想在自家陛下面前被公开处刑啊喂!
别问,问就是敬畏。
嬴政微不可察地点头:确有壮心。
李世民敲着桌子认真评价:做将帅,曹操的能力绰绰有余,但要想以此做天下之主,却是显得有些不足了。
水镜画面变换,将三重忧思分列一侧,继续讲到。
曹植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猜测道:“应是父亲驻军之时宴饮所作吧?”
苏辙支着下巴问他哥:“兄长,你觉得这首诗作于何种情境?”
元末明初。
他又叹了口气,听水镜中这后世女子的话,似是对曹操颇为欣赏,然而如今蒙元主政,汉人深受其难,人心思汉,曹魏一脉终究是落了下乘。
曹操猛然一惊,他眼下即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垒,水镜言明此次战役,不知是否会泄露相关战机。
【比如说,苏轼在《赤壁赋》里就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显然是认为在赤壁之战前;还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也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定在大战前夕。】
苏轼有些懵:“是吧?我也不能确定,我还没写《赤壁赋》呢!”
我刚想出来的情节就被剧透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写于建安十五年左右,曹操最没作为最低落的时期,希望有新人来助他应对困境。】
短歌行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