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n
林十三道:“师父,我寻思咱们还是先别急着下结论回禀皇爷。先看他们打完这场械斗再说。”
\n
张伯笑道:“看吴族长排兵布阵井井有条,颇有章法。已经能胜过九成九的卫所军千户了。”
\n
“只是不知他手底下的人能否听从他的命令。能够服从军令的才是好兵源。”
\n
林十三道:“咱们如今即便亮明身份,恐怕也阻止不了这场械斗。唯愿他们双方少死些人。”浙直总督衙门。
\n
胡宗宪正在跟心腹智囊徐渭徐文长拟定新军的军饷。
\n
徐文长道:“自古无钱不聚兵。若要按戚继光所说,练人数三千的一支浙兵新军,我以为粮、饷、赏三样一样不可少。”
\n
徐渭是江南第一才子,书诗画字四绝。“书”指的是兵书。他的韬略不次于胡宗宪。
\n
但有种人只适合一辈子居于幕后出谋划策,不适合在台前开牙建府。徐渭便是这种人。
\n
胡宗宪道:“粮、饷、赏?仔细说说。”
\n
徐文长道:“粮者,口粮也。至少要让新军弟兄每顿都吃得饱。定额每人精米三斤,肉蔬若干。”
\n
“饷银一项,边军军饷为每年十八两。我们浙兵新军则定为每人每年四十两。合每月三两半。”
\n
“三千人的新军,每年总军饷便是十二万两。因总人数不多,十二万这个数字浙直总督府绝对能够负担的起。”
\n
“另外便是赏。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每杀死一个倭寇,赏银三十两!也就是说,杀一个倭寇几乎可以拿到全年的军饷。”
\n
“沿海倭寇加起来也不超过十万。朝廷乐得拿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