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毕竟,这大批的商队成员,一路上也是需要吃喝、住宿的,有时候人手不足了,也需要招募一批本地人来进行搬运、护卫、或是向导事宜。
如此一来,也就或多或少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流通,使更多的人拥有了一份得以生存的活计。
幽州的诸多地方官见状,也从中看到了提升政绩的方法,纷纷开始组织人手进行修桥铺路等基建事宜,只为吸引更多的商队过来,以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不过,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官奴实在太少了。
除去那七万羌人俘虏之外,大汉此时的官奴,多是一些身犯重罪的人员,其数量也不过几万而已。
就这么点儿官奴,根本就不够那些豪族和作坊主们分的。
对此,诸多豪族与作坊主们,自然也是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当然,他们倒没敢非议朝廷,而是开始四下走动,不断的鼓动着诸多官员、权贵,希望朝廷能够出兵,去抓捕更多的奴隶回来,好解决他们的用人需求。
当然,人们鼓动出兵,肯定是不能直接以抓捕奴隶为名目的,毕竟这种事情,对于一向讲究“礼仪”和“师出有名”的大汉来说,既不好听、也不好看。
为此,许多人也不由想起了公羊学派的那句:九世之仇犹可报。
毕竟,以报仇的名义出兵,绝对是师出有名、合情合理的,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不会反对。
加之当今的朝堂之上,因为王潜的缘故,公羊学派逐渐开始抬头,并隐隐成为了主流学派。
以公羊学说为基调,既能谋求政治上的进步,也能谋求个人利益的好处。
人们也纷纷开始翻阅典籍、史书,搜寻起了与大汉有仇的那些番邦蛮夷。
朝野内外,到处都充斥着关于“复仇”的论调。
有些急需奴隶补充的豪族,甚至放言,愿意倾尽家财以供应军需,只希望朝廷能够出兵“复仇”,以洗刷周邦蛮夷过往对大汉的伤害。
一时间,整个大汉的人们,似乎全都变成了激进派,恨不得朝廷立马出兵,将周邦蛮夷全都抓回大汉,然后对其进行一番“教化”才好。
面对对此情形,即便王潜,也不禁苦笑连连。
他也没想到,经过此番事情之后,居然会引来这么大的连锁反应,不仅进一步奠定了公羊学说的位置,还改变了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与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