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一场建筑领域的盛会,全国的设计师,大学生都在跃跃欲试——当代建筑文化沙龙,由华夏环境艺术学会联合举办。
开展的"全国八十年代建筑艺术优秀作品"评选活动。
图南和婉舒早在一个月前,便将精心设计好的作品仔细包装,通过邮局寄往京都。
与他们一同参与这场比赛的,还有大志师兄、余涛等志同道合的伙伴。
老师说。"评选结果要等很久,可能是三个月,也可能是半年。"
漫长的等待,不仅考验着参赛者的耐心,更像是建筑设计之路的隐喻——成果的诞生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打磨。
八九年一月,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在京都召开,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在各地推行,他们设计院也有很多住宅小区的设计项目。
这个事情过去后,图南很快就把工作重心放到了,现在他参与医院的设计项目里。
此刻,图南正站在医院工地现场。
他紧握着图纸,目光在施工现场上、想起当初填报志愿时,凭借优异成绩,他完全可以报考复旦、清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家近的同济大学建筑系。
这份选择,正是源于他对建筑设计而且他也不想离家太远,他作为这个家的大哥、爸妈身边最好有人在。
可现实的工作却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建筑设计并非仅停留在图纸上的艺术创作,更需要在坚持专业原则的前提下,与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甲方等多方进行高效协调沟通。
不同立场带来的需求差异、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成本与设计效果的权衡……每一个环节都对他实实在在的挑战,而这些,正是作为建筑设计师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站在钢筋水泥搭建的框架下,图南的眼神坚定。
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便要坚守初心。
就如同他爸送他上大学时说的那句话。
咱们家人不惹事,也不怕事,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嘛,怕什么。
他相信自己肯定会找到专业理想与项目现实之间的平衡点。
中午、大家吃完饭回到工地继续干活,图南手里拿着图纸,盯着施工队的张队长。
"张队长、这个防水材料根本就不是设计上面要求使用的那种,你们施工不能乱搞啊,等到建筑盖完,以后出现问题,这个责任谁来负。”
张队长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脸上挂着敷衍的笑。"研究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