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子在外看到那碑文。”
“小友看到的无非是老衲的一缕神识,因为执念,残存多年,不肯散去罢了。”
老僧又道:“看来小友灵识颇为不俗,能被那菩提珠摄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敕乐心念一动:“原来那念珠为菩提珠,却不知将我灵识拘束,留此何用?”
在大宋修道境内,感知力有灵识和神识之分,神识乃元神之境才独有的手段,比之灵识强上百倍。
神识强大者,可凝化成身,若是危难之际,众然肉身崩溃,有一丝神识逃离,那可夺舍重生!
而孱弱的灵识便无可与之比拟,一旦灵识受损,牵一发而动全身,本体必定受损,轻则脑海如若针扎,重则神经错乱,喋血而亡。
不管是灵识和神识,一旦损伤,必须花费大量光阴,才能修补回来。
空性奇道:“小友灵识柔韧连绵,元神之下便可凝练成型,不是吃了补神魂妙药,便是有奇遇。”
“前辈果然慧眼如炬。”敕乐道。
“小子身上拘禁着一头恶灵,幸得金光寺渡字辈高僧搭救,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后便以恶灵之力淬炼此身,是祸也是福。”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祸福相依,天地自有公道。”空性道。
敕乐一直望着,见他听闻金光寺时果然有所动,便不再说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原来如此。”
只见那僧人又哈哈大笑,自己又喃喃道:“若不该有此念,便不会有起因,有因必有果……”
此人就是当年大法师,更是出自金光寺。其实当年空性修为早已臻化境,乃元神之境顶峰,只是其后多年,修为不得寸进。
要知道,越是修为高深者,想要在进一步,那可不勉一番苦修,亦或是窥得灵丹妙药,亦或是奇遇傍身。
尤其是大境界的跨越,多少人穷极一生,停留在凝气、金丹。
自古贤才辈出,有人创道法,有人凝练分身,更有甚者,不惜散功重修。
也有人剑走偏锋,取生灵之精气,不惜杀戮成魔,离经叛道。
更有偏执者,入冥河,坠轮回,修鬼道,成万死不灭之身……
古今中外,功败垂成者,不计其数。
而空性一生致力追逐道之巅峰,自然也不能勉俗,于是殚精竭虑,寻求成就天人门径。
经过多年寻查,于佛教经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