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看着神色决然,一心一意要辞官的种师道,叹息道:“罢了,罢了……种公要辞官,朕准了。”
“谢陛下!”
种师道终于松了口气。
权势,谁都喜欢。
可是作为大儒张载的弟子,他始终记着恩师的教诲,始终没有僭越。作为一个是武将的读书人,种师道深知物极必反,更不愿意老死在枢密使上。
急流勇退,退位让贤,才是他应该做的。
权势是好,可是名节更大。
种师道重新坐下,神情舒展了许多,心中的压力彻底放下。
赵桓继续道:“种公卸任枢密使,以种公看,现在的枢密院以及朝廷军制,该有什么样的调整呢?”
种师道听到赵桓的话,神情变得严肃了起来。
有些欲言又止。
好半晌后,种师道回答道:“陛下询问,臣便冒死进言。”
赵桓拉着种师道干枯瘦削的手,轻笑道:“在朕这里,没有死不死的,随便说。要死,是那些贪官污吏。要死,是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人。种公不管说什么,朕受得住。”
大宋的军队,存在冗兵问题。
这是从开国时,大宋采取强干弱枝策略造成的。
全国的主力集合到帝都,一旦地方造反,又不断招抚造反的士兵送到禁军,导致禁军人多,战斗力下降。
这些是明眼人知道的。
在宋徽宗时,这些问题没解决,因为没有足够的外力。
赵桓穿越前,靠着金人南下的外力,把很多冗兵的水分挤出去。因为金人来了,很多禁军直接就逃了。
第一次东京守卫战发生后,消耗了许多兵马,所以赵桓穿越后,虽然面临孱弱的禁军,至少没有那样多的冗兵。
后续有许多禁军逃回来,都在选拔精锐,以及安置士兵。
如今,虽然各地还有冗兵的问题,却不像之前那样复杂。
种师道眼神深邃睿智,缓缓道:“臣始终认为,开国之初定下强干弱枝的策略,在当时适合。到如今,已经不合时宜。”
赵桓眼前一亮,说道:“朕,洗耳恭听。”
种师道说道:“开国初期,将士经历了五代纷乱的局面。”
“当时的武人掌握了一切,成了流水的官员铁打的士兵。太祖建立大宋,必须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把地方军队集中在京都。”
“同时,也不得不削弱武人,改掉五代时传承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