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包住,每月还有五十两的饷银可拿,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尚书才有的月俸,宋国祚觉得这份差事可以干。
宋应升也觉得这份差事能干,这些年来,几兄弟都在读书,家里只有花费没有收入,早已经入不敷出了。
要不是叔祖帮衬着,家里估计就要卖地了。如果宋应星能得到这份差事,家里的经济条件马上就会好转。
宋和庆分析:“这些年来,朝廷的职务都是满员,很多进士都安排不下去,何况你们兄弟都是举人。
何年才能考上进士也不得而知,想依靠举人身份得到举荐入仕非常的难。
老夫觉得现在也是个机会,虽然旧港宣慰司离家远了点,总比去四川去琼州近吧。
旧港好歹也是朝廷正儿八经的衙门,只听人说那个地方规矩没那么多,可能比在朝中更好升迁,老夫觉得你应该去。”
老太爷一锤定音,宋应星决定去试试,不如意了辞官回家就是。
当天下午,宋家举全族之力宴请程风一行,毕竟哪家也请不起一百多人白吃的宴席。
如果不用全族的力量帮忙操办,宋应星家只需要请这一顿饭,全家就得小半年喝西北风。
宴席上,宋和庆老太爷代表宋氏一族感谢虚谷公子的慧眼识珠,宋家全族都感谢虚谷公子的举荐之恩。
宋应升也表示,非常支持弟弟去旧港任职,并表示了对程风的感激之情。
最后宋老太爷还隐晦地表示,他那大孙子也是举人,目前赋闲在家,想请程大公子也帮忙引荐引荐。
程风知道老爷子说的是宋应升,便笑着对老太爷说道:“老太爷莫要为子孙前途担心,你大孙子有他自己的仕途,最多后年就会有缺可补,无非是多等两年,老太爷只管放心。”
程风的话,饭桌上陪座的人都听到了,大家都以为是大少答应了会帮忙走关系,都投来感激的目光。
殊不知并不是大少要帮忙,而是大少知道,崇祯四年的时候,宋应升被吏部铨选入仕,破格任命为浙江桐乡县县令,最后升任广州知府。
南明灭亡后,宋家两兄弟返回奉新老家归隐乡里,并定下祖训,宋家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
子孙皆能奉父祖遗训,在家乡安心耕读,整个满清二百七十六年,其子孙后代没有一人参加过科举。
拜访结果非常满意,本来就对科举心灰意冷的宋应星答应了前往旧港任职的邀请。
留下了长子宋士慧侍奉祖母,只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