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风点点头:“这是必须的,只要把人数点出来,签了用工协议。有多少人头,我就结多少人头的账,保证不欠工部一文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得了虚谷公子保证,杜文忠高兴的回去,向杜尚书如实的汇报。
杜士全也放心了,只要有人提前把账结了就行,还不管结账的人是谁呢?
于是,杜士全召集了工部所有部门的官员商议这事的可行性。
经过五六天的推敲权衡。工部各部门提交上来的一份援助旧港建设的工匠名单。
包括了大明工匠目录上所包含的几乎所有的工匠种类。
匠作所,营造司,船务司,琉璃厂等部门的老工匠,小刺头几乎被清扫干净。
就连原本说不敢动的兵杖局的官员们,也把手里一些老的,小的和刺头儿列出来了二三十人的名单送了过来。
工匠总人数达到两千三百二十人之多,加上这些工匠的家属,总人数超过两万人。
你以为这些人口很多吗?并不是,南京在册的工匠八万多人,工部给大少的,不过是一些老弱病残和部分刺头而已。
但是大少在呼吗?当然不在呼,大少要的是技术人员,不是劳动力,在别人眼里全是老弱病残的老工匠们,正好是技术最成熟的人群。
当大少看到那一份长长的名单,工匠种类之齐全,令大少叹为观止。
特别是龙山船厂的工匠,本来就所剩不多的人口,几乎被一网打尽。
还有四十多名有找矿技能的工匠,也被当垃圾打包丢了过来,把个大少笑的嘴都快合不拢了。
至于工匠的人事关系为租借,每年一万两的借用费,租借期十年,费用一次付清。
大少当然不会同意一次性支付,万一给了钱,人搞不走就麻烦了。
经过几次协商,双方同意先支付两年的租金。工匠们全都上船之后,在支付剩余的租金。
为了让这些工匠们安心,大少把这些工匠所在的部门全都走了个遍,当面和他们进行了详谈,详细地讲解了旧港宣慰司在用工方面的各种条件和待遇。
在保证他们签订用工合同之后,家里人就可得到相应的生活保障,粮食,布匹都会提供。
保证他们在上船之前能够吃好,穿好,能精神饱满的前往工作所在地。
开始的时候,那些工匠对程大少爷的承诺并不太相信,但是上面已经下了租借文书,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