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其他地方,动不动就故土难离,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挪窝。
当福建境内的富豪士绅们听说捐粮是为了把那些讨厌的饥民送走,富豪们都很踊跃的捐献粮食,只为了以后耳根能够清静。
当各地的官军,开始在福建全境驱赶押送饥民前往福州,泉州,漳州三个地方的码头时,被驱赶的饥民开始很不愿意。
后来得到官府的消息,官府是要把他们搬迁到有土地可种的地方去。
只要他们能平安走到那三个码头,便会有人在那里接待,他们就不会再被饿死。
别的不说,单是去的地方有地种这一条,就让饥民们心动不已。
何况前往那三个地方的路上,官府还安排的有众多的粥棚,保证他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被饿死。
得到这个消息,饥民们是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反而有一些欢天喜地的,本来饿的一天只能走五里地的体力,咬咬牙,都能够多走上二里地了。
在原历史时空,郑芝龙为了表达对诏安的诚意,答应了熊文灿向台湾移民。
只是郑芝龙并没有为了移民的事全力以赴,只派出了少量的船只运送饥民,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年,也才转移走一万八千人。
而福建当时的灾民数量约有十五万,虽说郑芝龙移民了一万八千人,并没有缓解福建灾民的苦难,到旱灾结束的时候,福建饿死的人数还是多达数万。
只是现在这个时空不一样了,为了福建的移民,台北管委会可是做了长期准备的。
为了移民开荒,各种铁质农具都生产了数万套,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至少够十万人吃上半年的。
七月二十日,第一批从福建各地赶过来的饥民,终于经过一轮筛选之后,开始分批登船。
那些家庭人口齐全的,年轻劳动力又多的,登上了种花红玉带领的护卫舰。
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会被送到万里之外的南瞻部洲去开启新天地。
其他的人员,就登上了何阿菜的商船队,这些福船虽说载人数并不太多,但是的数量巨大。
每一个码头都有二三百条等待,加上运输的距离并不远,来回往返也快,运送的速度并不算慢。
八月初七,朝廷的招安文书终于到达福建,熊文灿很高兴,派出按察使周亮工,福建海防副将俞咨皋带官兵二千,并请程大少陪同传旨太监王如海前往东番岛传旨。
大少当然很高兴,带着自己的两位大丫鬟和护卫队登上了福建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