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是当年温北君在大梁学宫教过的学生。"刘棠站在廊下,看着教室里的孩子,眼神温柔得像水,"去年考中了秀才,却不去做官,说要回来教书,说是他没像卫子歇和徐荣一样为魏国做些事情,起码要让孩子们有书可读。"
读书声里,突然夹杂着几句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温公种,郭公管,刘将军护咱吃和穿..."童声清脆,像风铃。
刘棠的肩膀微微一颤,伸手将帷帽的帘子放了下来,遮住了脸。我看见她握着帘子的手指,指节泛白。
回到衙署时,已是暮色四合。
亲卫禀报说元常陈派了使者来,正在正厅等候。我换了身官服,走进正厅时,看见使者正对着墙上的舆图啧啧称奇。那是幅新绘的雅安城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粮仓、学堂、水车的位置,是我和刘棠花了三个月才画好的。
"郭大人,刘将军。"使者转过身,手里捧着个锦盒,"陛下听闻雅安城治理得好,特命下官送来赏赐。"
锦盒打开,里面是一对玉如意,剔透温润。可我和刘棠的目光,却落在了锦盒底下压着的一份奏折上。
"陛下还说,"使者的笑容有些僵硬,"齐魏盟约已签,十年之内无需再担忧边境。只是...国库空虚,还请雅安城今年多缴些赋税。"
我拿起那份奏折,指尖冰凉。上面写着要雅安城缴纳的赋税数额,是往年的三倍。
"陛下是忘了,"刘棠的声音突然响起,冷得像北疆的冰,"去年北疆大旱,雅安城刚开仓放粮赈济了灾民?"
使者的脸色变了变:"将军息怒,陛下也是为了国事。再说,虞王以性命换来的盟约,总得有些诚意..."
"诚意不是靠搜刮百姓来的!"我打断他的话,将奏折拍在案上,"虞王当年在临仙,宁可自己饿着,也不会多拿百姓一粒粮!"
使者被我的怒气吓得后退一步,嗫嚅着说:"可...可这是陛下的旨意..."
"旨意也得讲道理。"刘棠走到案前,拿起笔,在奏折上写下几行字:"雅安城今年可缴粮三千石,另派农技营赴平城指导农耕,此法可比赋税更能充实国库。"她的笔迹力透纸背,"请回禀陛下,虞王留下的,不是一座只会缴粮的城,是能自己长出粮食的城。"
使者拿着奏折,灰溜溜地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温北君说过的话:"江山不是龙椅上的鎏金,是百姓灶里的烟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