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当卢恩顿的社交圈关注着欢乐剧院的新动向时, 剧院同行们也在纷纷猜测,这部新戏剧从哪里弄来的演员,只不过, 他们从没将恐怖屋视作一个“演艺人才培养基地”。
\n
这年头情节剧演员们的门槛不高,既有专业戏剧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学生、剧院招收的学徒和实习生,也有在流浪剧团磨练出来的野路子, 此外,一些贵族和富商的年轻子女、马戏团杂技团的演员、甚至音乐厅的歌手、舞者, 都有可能跨界进入剧院——跟现代差不多,科班出身、摸爬滚打的龙套、资本家的丑孩子、唱跳rap的选秀偶像……统统都可以塞进电视剧里。
\n
然而, 在这样一个千帆竞发、人才济济的演艺圈,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除了过硬的表演技巧, 演员还需要具备不可忽视的胆量和心理素质。毕竟, 站在两三千名观众面前表演, 能经受住那份几乎压迫性注视的心理考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许多新演员往往只能从群演或小角色做起, 逐步积累经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舞台表现, 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机会。
\n
这就让同行们格外奇怪,他们开始到处打探——“欢乐剧院下一部戏剧的男女主角会是谁来表演?”
\n
“其实算一算,在演出季结束后,除了男女主角, 好像其他配角都是由不同的人轮流饰演的,”一位十分关注欢乐剧院的经理说道,“一些戏剧俱乐部好像还收集了观众的反馈,记录下了每一场剧目的配角演员,甚至能细化到他们在每一场演出中的表现。”
\n
这年头, 观众对戏剧的支持已经不单纯是看戏那么简单了,他们就像现代粉丝的雏形。忠诚的观众,或者说是那些迷恋某位演员的观众,每当得知自己喜欢的演员有新剧上演,便会毫不犹豫地买票,反复观摩演出,甚至不惜写诗歌来赞美演员们的演技与表演。与此同时,一些评论家也不甘示弱,为了捧自己喜爱的演员,在报纸上互相攻击。
\n
记录自己喜欢演员的演出场次只是常规操作,毕竟,剧院的演员生活可不轻松。为了维持一份稳定的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