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传承历史,开启龙山发展的新篇章 ,而他,将带领大家踏出这关键的一步。
第二天,龙书记带队,实地考察玉阳观遗址。
在阳光如金粉般洒下的清晨,十二里铺村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在村委大院下了车后,龙柏昌身姿挺拔,站在大院里,他那深邃的眼眸透着沉稳与干练,仿佛能洞察一切。
身后跟着来自文旅局、宗教事务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环保局的负责人,一行人步伐匆匆,却又不失庄重,向着玉阳观遗址的方向迈进。
我带领村两委干部,早早地在大院里等候。我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上前热情地和他握手,又和随行的一众部门大佬一一握手。
“龙书记,先进办公室坐坐吧。”
“不了,直接去遗址吧,步行,锻炼身体,哈哈哈。”说着,带队往山上走去。
我陪在他身边,边走边说:“村里的老人常说,玉阳观曾经是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寄托,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而现在的情况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玉阳观在战火与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只剩下了一片荒芜的遗址,杂草丛生,断壁残垣惨不忍睹。”
“这不是来给你鼓劲了吗,等重建起来后,一切都就好了。”
当我们一行来到玉阳观遗址时,周围早已围满了村民。老人们拄着拐杖,眼中满是期待;年轻人则神色兴奋,交头接耳地讨论着。
龙柏昌面带微笑,向村民们挥手致意,随后便专注地观察起遗址的每一处细节。文旅局的负责人拿着相机,不断地拍照记录,时而蹲下身子,仔细查看一块古老的基石;宗教事务局的负责人则在一旁认真地翻阅着手中的资料,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寻找着与玉阳观历史相关的蛛丝马迹。国土资源局的负责人站在稍远处,眉头微皱,眼神在遗址的土地上逡巡,心中估算着土地的面积、地质状况等一系列专业数据。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则与几位当地的老农攀谈起来,询问着村子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玉阳观遗址周边土地的利用现状。环保局的负责人拿着专业的检测设备,对周边的土壤、水质进行着初步的检测,确保重建工作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龙书记一边观察,一边与身边的专家轻声交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万书记,从这些残留的建筑构件来看,玉阳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一位考古专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