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午间新闻,卡尔的脸占据了半个屏幕,下方滚动字幕赫然写着:“种花国学者学术造假被当场揭穿,MIT教授涉嫌协助间谍活动”。
“放他娘的屁!”赵波一拳砸在墙上,指关节顿时渗出血珠。
徐卫东摸出几枚硬币,买了份《B市环球报》。
头版照片正是他举着实验记录本的样子,配图标题却是“红色种花国窃取技术新手段”。
“先找地方落脚。”
徐卫东把报纸揉成一团,目光扫过街对面的汽车旅馆霓虹灯。
旅馆房间弥漫着霉味。
沈红英用椅子抵住门,赵波则检查着窗帘是否拉严实。
徐卫东打开水龙头,让冷水冲刷着自己发抖的双手。
镜中的男人眼睛布满血丝,领带歪斜,像极了那些曾经见过的“反动学术权威”。
他突然想起父亲,那位留洋归来的工程师,也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被人从实验室直接带走,再回来时已经神志不清,只会反复念叨“差距太大了……”
“徐工!”沈红英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回忆,“快来看!”
小电视里正在播放材料学专题报道。
M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宣布在纳米晶界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强度数据比红星钢厂的结果高出整整十倍。
屏幕上的金发女记者兴奋地说:“这再次证明美国科技的绝对领先地位。”
赵波突然把台灯摔在地上:“他们偷了我们的思路!氧化钇掺杂方向一模一样!”
“然后做得更好。”沈红英轻声补充,眼泪无声地滚落。
徐卫东盯着电视里闪过的实验设备,那些锃亮的高级仪器,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配置。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漫上心头,就像当年看着父亲跪在雪地里,被迫承认“种花国科技至少落后西方一百年”。
窗外警笛声由远及近。
三人同时绷直了身体,直到警笛又渐渐远去。
赵波瘫坐在床上,声音空洞:“我们永远追不上,是不是?”
沈红英突然站起身,从行李箱底层翻出一本红宝书,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照片。
那是红星钢厂第一台轧机投产时的场景,工人们用绳索拉着沉重的钢坯,脸上却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知道吗?”
她指着照片上一个瘦小的身影,“那是我爸。当时外国专家说这台轧机最多用三个月,结果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