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三天前,另一个中国考察团的工程师因为偷拍控制台,被当场驱逐出境。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钢铁工厂彻夜不熄的灯火。
那些灯光如此明亮,照得他眼睛发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刻,徐卫东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落后了不止几十年。
更让他心如刀绞的是,D国人早已习以为常的技术,对种花国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
上京大学图书馆,深夜。
姬小颂面前摊开着三本笔记:自己的实验数据、徐卫东的来信、沈红英从机械系搞来的 D国期刊译文。
“如果能把 D国人的标准化和我们的稀土改性结合起来……”
她喃喃自语,钢笔在纸上划出一道锐利的线。
突然,一本厚重的《DH词典》被人放在她面前。
苏晓梅笑眯眯地坐下,眼下挂着两个明显的黑眼圈:“我表哥是外交部的,帮你查了专业术语。”
词典里夹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冶金词汇的精准翻译。
姬小颂眼眶一热。
这分明是熬夜整理的成果。
“别感动,”苏晓梅打了个哈欠,“周雅文还在生物系帮你分析钢样呢。她说 D国人的秘方可能藏在微量元素里。”
闭馆铃声响起时,姬小颂终于完成了给徐卫东的回信。
她在最后画了个函数图,旁边写道:
“我做了个数学模型,稀土添加量在 0.03%时晶界强度最佳。附上计算过程,或许能突破 1000兆帕?等你带回的火种。”
*
十一月的寒风中,徐卫东踏上了归国的飞机。
他的行李箱经过特殊改装:
三本写满D国文笔记的练习簿,藏在掏空的红宝书里;
二十个不同批次的钢样,伪装成纪念币串成“钥匙链”;
那支偷藏的测温探头,缠在牙刷柄上;
与 D国工程师的合影,背景刻意拍下了控制屏参数。
当飞机掠过西伯利亚上空时,徐卫东摸出妻子最后一封信。
信纸背面,姬小颂用铅笔淡淡描了幅小像:三个孩子蹲在枣树下,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窗外,朝阳正刺破云层。
徐卫东想起临行前夜,厂长拍着他肩膀说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