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 9月,D国杜塞尔多夫。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当地最大钢铁厂的烟囱已经喷吐着滚滚白烟。
徐卫东站在参观走廊的玻璃窗前,望着下方轰鸣的连铸生产线,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笔记本。
滚烫的钢水在巨型模具中奔涌,像一条赤红的火龙,最终冷却成整齐的钢坯。
生产线上的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翻转、码放,每一个动作都像被精确计算过,没有一丝多余的停顿。
“我们的秘诀不是机器,而是标准化。”
陪同的 D国工程师汉斯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骄傲,“从炼钢到轧制,每个环节的温度、时间、成分,都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徐卫东的钢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墨水晕开一小片。
他想起红星钢铁厂,工人们抡着大锤,凭经验判断“火候差不多”就开始浇铸;
测温仪经常失灵,技术员们就用手背试温;
炼钢记录潦草地写在车间的黑板上,一场雨就能把数据冲得模糊不清。
差距,赤裸裸的差距。
“徐先生,对我们的连铸技术感兴趣?”翻译小姐微笑着问。
徐卫东回过神,指向生产线末端的喷码机:“这个,每块钢坯上的编号是什么意思?”
汉斯得意地笑了:“这是我们的追溯系统。每块钢坯的熔炼参数、操作员、质检记录,全部存档。十年后出了问题,也能查到根源。”
徐卫东的呼吸微微发紧。
他突然想起姬小颂信里提到的“数据库”,那个曾经让他觉得虚无缥缈的概念,此刻在 D国人的工厂里,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同一时刻,上京大学物理实验室。
姬小颂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手指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光谱仪的入射角。
这台老大哥产的老旧设备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记录仪上的曲线像痉挛般跳动。
“还是不行。”她咬着嘴唇,“数据波动太大。”
沈红英蹲在旁边,用那套钢厂特制的微型扳手拧紧松动的螺丝:“要是有 D国人的设备就好了……”
周雅文突然从显微镜前抬头:“试试布拉格方程反推。”
她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入射角偏差 0.1度,衍射数据就会失真。”
三个姑娘凑在一起计算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
陈教授带着一位穿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