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老将军葬礼结束,蒙恬率领军队又与匈奴大战一场后,嬴政又一次见识到了匈奴对华夏民族的威胁。
若是不能驱除匈奴,平定外患,在生死存亡的时候,华夏将有灭顶之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想要驱逐匈奴于千里之外,就得修筑长城。
于是,人类历史上又一奇迹开始动工。
嬴政这个灭掉六国的皇帝对于后世人来说是伟大的,说起他就让人心生敬佩。
但是对于被灭国的山东六国来说他无疑是非常可恨的。
是以刺杀之事时有发生。
山东六国的老贵族们一心想要嬴政死,数次刺杀虽未成功,却惹怒了嬴政,于是便有了他人生历史上非常大的一个污点:焚书。
借着此事,他要杀杀那些复辟势力的威风。
焚书一直是后世人攻击嬴政,指责他是暴君的重要一点,但其实真正实施下去远没有政令所写的那么彻底。
一来官府收藏的诸子百家典籍仍在,二来民间收藏的书籍也不可能完全收缴上来,就秦朝那些官员,家里也有不少书根本没烧。
嬴政此举真正要针对的是复辟势力,又不是书籍。
是以这道政令下发之后执行的弹性很大,这在不少历史书籍里都有记载。
焚书与后来所发生的‘坑儒’事件一起,让嬴政乃至于整个大秦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没有那么多人有心思去追究,仅这一点便足以让人将他当做暴君,当秦国当做暴政。
后世的儒家学者们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思这般评价嬴政,评价秦国,里边夹杂了多少仇恨心理,又规避了多少政治本质,忽视了多少积极意义,将这完全说成一场针对文化的暴行,楚易安亦是无法评价。
但就目前来说,焚书是帝国新政面对强大的复辟势力所作出的被迫反击,也是新文明摆脱旧时代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焚书政令施行下去后,当即便有人逃了,毕竟谁都能看出来皇帝对儒家的不满,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杀了他们这些文士?
嬴政没搭理他们,逃就逃吧。
只是慢慢的好像有点不对劲了,逃的人属实是有点多,还在外头散布谣言,他立马找来李斯商议对策。
李斯建议下发一道诏令,广招天下文士,不追究逃亡博士的罪名,这样一来能有效攻破儒生散布出去的流言。
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