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能太晚。”
在浮华院的时候无所谓,但是在这里,她还是要早些回自己院子的,一直待在秦胜这里不太好。
秦胜轻轻点头,先安排人把之前写好的稿纸和刚画好的画送去青山书肆,这才提笔蘸墨。
上次嬴政确定了自己的称号为‘皇帝’,皇帝自称为‘朕’。
待举行完称帝大典后,便与朝臣们商议起之后的治国之策来。
他们争议的点主要是,到底是继续用商鞅之法治国,还是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治国。
皇帝陛下扫灭六国,威加海内,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是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帝。
只是平定天下容易,要想守住天下却艰难,不少人主张用《吕氏春秋》治国,因地推治,天下可安。
商鞅之法主张郡县制。
吕氏春秋主张施行郡县制的同时广泛建立封建制(分封制),这是二者在治国大略上最大的不同。
嬴政很快做下决定,彻底废除封建制,推行郡县制。
七国土地若是施行分封制的话,不知道会分出去多少个诸侯。
历史上因诸侯而亡国的不在少数,诸侯在自己的封地有自治权,权力会滋长他们的野心,慢慢的他们会与国府疏离,而后再起争端。
是以推行郡县制才是大势所趋。
今天下初分为36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集权中央。
楚易安停了下来,等秦胜写完。
写这么多其实都是虚的,继续推行郡县制的最大原因是嬴政是商鞅的铁杆粉丝。
吕氏春秋宣扬仁爱思想,民贵君轻,跟法家思想冲突,跟嬴政的治国理念也冲突。
再加上嫪毐的事,他是一万个不同意实行分封制。
确立完治国制度后,这个新的帝国从上到下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施政体系。
顺序大概是: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乡官。
乡官制度又分为乡,亭,里,十里为一亭,设亭长。
秦国的官员们只是在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施行下去,完全没有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会冒出来一个叫刘邦的亭长,掀起波澜,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很多官名楚易安都不记得,过于复杂,只能让秦胜自己编。
但有一点她很清楚,这套治国体系在战国时期形成真挺神奇的,称一句奇迹都不为过。
毕竟就算是以两千多年后的后世人眼光来看,也能看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