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天幕看。
来了!后世的农具终于能见到庐山真面目了。
其实他们见过农村的农具,津文村不就是小村子吗?只是津文村大部分都是种橙子,他们见的最多的就是收橙子的场景,农具就是箩筐,扁担,剪子,蛇皮袋,还有推车。这些不足为奇,除了蛇皮袋和大启的麻袋不同之外,其他的都有。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简姑娘专门的有目的性的介绍这些东西。
种地的农人们这会儿都顾不上干活,大多都不敢错过一丝一毫的画面。
虽然他们知道,就算给他们介绍了农具,他们没那手艺,也不一定能制造得出来东西。可是没关系,全大启都看着呢,皇帝也会叫负责的官员将农具制造出来,到时候他们自然会用上,那他们总要懂得怎么用,具体有哪些作用吧。
不止他们,还有不少工匠,大半都拿着炭笔,甚至奢侈的买了几张纸,打算边看边画,回头再试试能不能造出来。
他们尚且如此,工部的人就更是严阵以待了。
简云桑一边一个,牵着两个小姑娘的手就进了门。
这种博物馆,位置又比较偏,平日里人不多。不过今天是周末,倒是稍微热闹了些。
简云桑特地雇了一个解说员,从一进门开始说。
进来看到的第一个,就是打谷机。
简云桑对这个不是很了解,虽然临时做过功课,但解说员明显专业许多。
年轻的姑娘声音清脆,对两个小姑娘也格外的有耐心,“这是打谷机,主要作用于谷物脱粒。咱们眼前这台呢,是脚踏式打谷机,是一九七二年研制出来的。”
简云桑知道大启的人想听什么,听解说途中,会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
“脚踏式打谷机,和古代的打谷机有什么区别?”
解说员笑道,“好,那我来讲讲古时候的打谷机和这台打谷机的优缺点吧,最早的原始手工脱粒阶段,采用的是打谷棒和石舀,通过木棒捶打谷穗或使用石臼舂捣脱粒,结果就是效率低且易损伤谷物。古时候本就亩产量低,脱粒又损失一部分,农民的吃食就更加紧张了。”
“后来到明清时期,出现过敞口木桶,叫做打房桶的打谷机,将稻穗高举摔向桶内斜置的木条。可这法子,却需要壮劳力操作,每日的脱粒产量只有不到半亩,而且损耗率高达百分之十五。”
大启的一部分百姓听到这,忍不住面面相觑。
对对对,他们有些地方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