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大唐?她应该确定好自己的立场?
她偷偷看了眼自己那随着时间流逝但日渐威严的母亲,心中暗想,母亲在意这一点吗?
【李隆基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
为此,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
然后他还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更是在每年的十月,都会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一旦发现便是严惩不怠。
以及,他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不过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
最后,李隆基还很重视县令的任免。因为他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是和百姓打交道的第一站,至关重要。所以,李隆基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总的来说,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但是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不能因为有功就把过错都盖住,也不能因为存在过错就把功劳抵掉。
前期的李隆基确实做的很不错,但这些成绩也不能掩盖他后期的荒唐——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之前取中的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这李林甫又是什么人呢?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
他一共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做宰相的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大权独握,当然他也做了不少蔽塞言路、排斥贤才的事,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以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