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意味着这项理论在政治意义层面缺少可圈可点之处。
\n
又或是这项理论本身对于大众而言过于晦涩,在社交平台掀起一两天热潮实属意外。
\n
学术圈和产业圈的轰动在意料之中,它切实地戳中了某些企业的敏感神经。当晚,数十封邮件塞进了沈晓睿的邮箱。
\n
沈晓睿相信投递到李博士邮箱的邮件数量只多不少,她猜测李博士一封也没看。
\n
次日起,李博士医科大的前同窗、前导师、前同事纷纷致电沈晓睿。沈晓睿合理推断,因为李博士断联,这些人才辗转找到她这里。
\n
理工大反而暂时没动静。
\n
沈晓睿判断理工大近期可能就这项研究主张校方权宜,询问过李博士的意见。
\n
李博士反问沈总,当时没有切割清楚吗?
\n
沈晓睿便不再说话。
\n
沈晓睿确信切割得很清楚。
\n
大学里有很多缺乏实际意义的研究项目,她以雇主在国内布局ESG全生态链为由,向不同院校购买了一大批可有可无的项目。
\n
而李博士这课题,反而是价格最低的那一类,属于校方认定为“科幻级研究”的项目。
\n
沈晓睿还记得那位院领导傲慢到不愿意掩饰的意外,好像在说:这种垃圾也看得上?
\n
沈晓睿其实还蛮想看看那位领导现在是什么表情——不过这纯属她不为人知的恶趣味,她不想也没必要节外生枝。放任不知名的推手在网络推广这项理论的影响,已足够她隔岸观火了。
\n
在切割过程中,沈晓睿隐隐有过一种直觉:李博士似乎在加入理工大,选择这个课题之初,便已推演了其后的发展。
\n
李博士是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渠道加入的理工大,协议内容苛刻到令人发指。
\n
校方为了规避责任、节约成本、剥削劳动力,在最不应该约束的研究领域设置了一大堆章程,让人不由怀疑:如此贫瘠而充满恶意的土壤,怎么可能结出丰盛的果实。
\n
沈晓睿曾以最坏的心思去考量它:任何一位原本拥有无限潜力的科研人员,在这样的约束下,都会变成为了个别指标兢兢业业的体力劳动者,而非科研工作者。
\n
这种协议只在一种情况下对校方不利,恰好是李博士这种情况——两年内无有效突破,双方经友好商议,无法就后续研究方向达成一致,双方和平解约。然而就在解约后不久,“嘭”,被学校弃如敝履的研究员携带着颠覆级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