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导,你找江文接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会改剧本?有没有担心他会拍出一部观众看不懂的电影?就像《太阳照常升起》那样,那部电影很多观众都说没有看懂?”黄博问道。
这些问题都是提前沟通过,主要是为了打消一部分观众的顾虑。江文是谁?多少了解他一些的人可能都会有这个顾虑。
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是问江文本人呢?
有些话本人来说别人不太信,但是杨简来说,这其中的可信度就很高了。
“不担心,这有什么好担心的。江导接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就有过交流,这电影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部商业片。《太阳照常升起》表达的是对生活本质的尊重,《让子弹飞》更尊重电影的本质。这次的故事就是一个土匪抓了一个骗子,再被骗子带到了恶霸那里,很容易懂。是一个绑架案,而且故事很清晰明了,它没什么不好懂的,它是传统戏剧那套,也是很好莱坞的那套,也是很多国际大导演最遵循的那套,甚至《阿凡达》也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当然容易做成大家都看得懂的大制作。”
在场的人都听的很认真,因为这个时候杨简会输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了。
“有的电影看不懂,有的很容易懂,但是容易懂的不一定好,看得云里雾里的也不一定不好,反之也是同样的。而江导是又能拍看得懂的,又能拍看不懂的。对于《太阳》,看懂了的你可能会觉得那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那么我们这部电影相对来说更容易看懂,这是不是江导妥协了呢?我认为不是妥协。商业元素未必是坏事,要看你怎么用。简单说,大多数商业片都很糙,艺术片有内容,好电影可以同时又不糙又有想法。就跟人一样,有的人就是有才又有貌,我们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有才有貌的电影。”
杨简话音刚落,不知道谁先起头,全场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接着黄博又对着江文问道:“江导,不管观众如何评价,你拍的每一部电影都很有风格,都有能给观众带来惊喜的部分,这是你自己的一种坚持吗?”
“我还记得之前看片会结束的时候,我问了杨导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去迎合观众吗?杨导当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跟我说,‘真正的平衡不在于折衷妥协,而在于找到导演表达与观众心理的共振频率。就像塔可夫斯基所言:艺术家不应服务观众,而应创造需要他的观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