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但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的经验教训,房地产是不能当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搞的,否则会出大问题,远的不说,就说跟咱们隔海相望的樱花国,不就是最直观的反面教材吗?”
郑鑫荣和何智淼都纷纷点头。
作为米国干儿子的樱花,是亚太州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
二次大战后,靠着米国的投资拉动,靠着自身努力发展外贸出口,樱花的经济迅猛腾飞。
再加上自身国土面积有限,人口十分稠密,就更有利于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了。
官府为了多卖地,房产商为了多卖房,银行为了多放贷,三方迅速联动,不断推高房价地价。
而房价持续上涨,也激发了民众的投资和购买热情,大家争先恐后的买房,生怕买晚了买少了。
在无数人的认知里,大家都觉得房价不可能下跌,能一直涨。
卖地收入持续增长,让官府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基建、改善民生、增强国防,银行将大量储蓄发放为了大量房贷,躺着也能赚利息。
而且房价不断上涨,房产商及其供应商,大量的劳务工人,也都赚到了钱,有房一族也好像赚到了,哪怕只是账面上的财富,不一定能变现。
在这场房地产经济的狂欢中,似乎并没有人吃亏受害,都获得了好处。
整个樱花的国民经济,也在房地产的驱动下,持续上涨。
以至于曾有人放出豪言。
卖掉东井,就可以买下整个米国!
然而……
世上哪有完美无缺的好事?
也没有左脚踩右脚,就能飞上天的奇迹。
小小一个樱花国,人口是有限的,能买房的人自然也是有限的。
当各种宣传诱导都不起作用,当购房潜力日渐枯竭。
为了刺激经济,为了拉动内需。
樱花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救市。
降房贷利率、降首付比例、解除限购……
种种手段,除了救市之外,也是在用民众的负债,降低金融机构的负债,从而降低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让更多民众掏空家底背上房贷,成为金融系统的供养者,透支未来二三十年的血汗钱,接盘一年比一年贬值的普通房产。
当各种调控手段都不见效,就干脆开始大放水,但放水也是进富人钱包。
他们通过炒高核心圈层的豪宅价格,制造账面财富,通过银行获得更高贷款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