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合作。
在遥远的国际空间站之上,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宇航员们并肩作战,携手共进,一同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太空观测和各项复杂精妙的实验;与此同时,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蓝星家园里,各国的工厂开足马力、全力以赴地生产着此次行动所急需的各类尖端设备和重要物资。整个世界仿佛变成了一台高效运转的巨大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只为能够成功地阻止那颗不速之客——小行星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经科学分析下,6600万年前,一个天体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这个庞然大物究竟来自何处一直是未解之谜。在一项最新研究中,D国科隆大学科学家通过分析位于MXG希克苏鲁伯撞击点的地球化学证据,揭示了该天体的真面目:一颗来自木星轨道之外(外太阳系)的小行星。
发生于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消灭了60%以上的物种,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自1980年以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一灭绝事件由一个城市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造成。撞击将大量硫、灰尘和烟尘抛入空中,遮挡了太阳,导致气温骤降。
为弄清楚这个撞击天体是什么以及它来自哪里,研究团队从3个地点获取了K-Pg岩石的样本,并将其与过去35亿年间其他8个撞击地点的岩石样本进行了比较。
团队重点研究了金属钌的同位素。钌在地球岩石中极为罕见,且具有7种稳定的同位素,撞击天体具有这些同位素的混合特征。更重要的是,研究钌同位素可帮助区分起源于外太阳系(木星轨道之外)和起源于内太阳系的小行星。
所以,这颗直径40米-100米的小行星撞击蓝星,若发生撞击,其爆炸当量预计约为770万吨TNT,相当于500个“小男孩”原子弹的威力,足以引发7至8级的地震。并且后续会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这一概率听起来令人担忧,但根据欧洲航天局行星防御协调员胡安·路易斯·卡诺的说法,撞击概率维持在1.5%,意味着小行星最终不会撞上地球的概率高达98.5%。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国际天文研究中心的会议室里,李博士猛地一拍桌子,脸上的表情比窗外的阴天还要阴沉。
“1.5%的概率,听起来是小,可一旦成真,那就是灭顶之灾!”一旁的张教授眉头紧锁,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