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许大茂想要上学,许家夫妻俩自然没有反对的,现在日本投降,孩子要学习知识,这是完全没有毛病的,孩子早熟,和同龄人不接触。(那个时期学制很混乱,这里以我的523,及五年小学两年初中三年高中为主)
一直是许家父母担心的问题。现在要和同龄人接触了,自然高兴。娄母为家里添了两个小男孩也不需要他照顾,现在就有幼儿园,两人都在娄家上班,就目前支持一个孩子上学,完全不成问题,父母也就开始跑动关系,寻找学校起来。
这个时候的小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国语》、《算术》两门主科,《习字》、《珠算》、《修身》以及高小的《自然》、《地理》、《历史》也都是主科;其他科,如《劳作》、《常规》、《音乐》、《图画》、《体育》等也都是必修课。
最后找来找去,找到了以后的皇城根小学,北平市立西皇城根小学,也就是北平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
这所小学的前身是内务府三旗第六初等小学堂,校址就在西四北黄城根大街。此地原是清朝二品京官白俊的府邸,被称为白马王府,后白俊因罪被斩,白马王府被查封。几经转卖才成了小学校。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1906年和1909年又分别改称为北洋官立第二小学堂,(这是北京最早的两所小学之一)和直隶官立第二小学堂。当时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还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的清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1912年起直到1923年学校又先后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三十四初高等小学校、京师公立第二十二两等小学校,京师公立第二十二高等国民小学校和京师公立第二十二小学校。1928年因中华民国的国都南迁,学校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公立第二十二小学校。1931年又改称北平市市立第二十二小学校。
这一年日军侵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在校师生的极大义愤,师生在校内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参加游行抗议活动。1932年在听到日军轰炸上海闸北区的消息后,学校师生在校内张贴了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宣传画,掀起了爱国主义的热潮,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绝不会甘受欺辱的民族气节。
到1938年学校又改为北京市市立皇城根小学。此时学校的规模和师生的人数较之过去均有了较大的发展。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此时学校将会又先后更名为北平市立西皇城根小学和北平市第四区中心国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